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

A.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 文化观念的多元化

C. 道家思想占据主流

D. 儒释道三教已合一

 

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因为科举制

A. 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B. 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 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

D.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D.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 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 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 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黄宗羲认为,为臣者,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羲主张()

A. 夭下为主君为客

B. 臣子要帮助国君管理人民

C. 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D. 君臣关系应是完全平等的

 

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罢黜百家的结果

B. 宋明理学的影响

C. 科举制度的繁荣

D. 民间书院的兴盛

 

国家制度和政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相对价格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动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使相对价格变化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见下图)

制度的拉动和滞后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影响演示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找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象战时紧急状况那样一,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造成这一效应的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

(2)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三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分析其国际影响。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藩篱,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达到17.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

到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注: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告)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系列报告之一》

材料三

“民工”:一个过渡性边缘群体(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说明图中A到B、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结合材料二,为缓解图中“民工”困境建言献策。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

A.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

B. 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

C.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D. 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创作的著名科学幻想小说,该书发表于1872年,当时可以“环游地球”的交通工具包括

①轮船

②火车

③汽车

④飞机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加试题)《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A. 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 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C. 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D. 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对我国的启示是

A.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大力发展生产力

C.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D. 用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

 

下图是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千克),由此可以推知

A. 苏联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B. 赫鲁晓夫改革未改善农民处境

C. 农业集体化经济政策面临破产

D. 斯大林模式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高尔基汽车厂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这表明

A. 西方与苏联双方意识形态趋同

B. 苏联工业化得到西方国家支持

C. 苏联的经济体制发生根本变化

D. 苏联利用西方资源推进工业化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是与“预期收益规律”的心理作用分不开的,即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率越低,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和对原料、消费品的需求下降。基于此种分析,要消除经济危机应该

A. 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消费

B. 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收益

C. 实行赤字预算,增加需求

D. 通货膨胀,增加国民收入

 

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这得益于赫鲁晓夫改革

A.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B.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A. 公私合营

B. 斯大林模式

C. 罗斯福新政

D. 新经济政策

 

(题文)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 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 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C. 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

D. 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历史学家郭沫若在谈到管仲改革时说:“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对此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A.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凯恩斯”

B. 管仲改革特别重视生产发展

C. 郭沫若对管仲持批判态度

D. 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

 

“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上述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 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B. 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

C. 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

D. 同情各类弱者,加强社会救济

 

1961—1971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5233亿美元上升到10634亿美元,这一时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

A. 自由主义

B. 凯恩斯主义

C. 重商主义

D. 计划经济评论

 

在苦苦挣扎了近四个月之后,有着101年历史的美国最大中小企业商业贷款机构――CIT集团还是在本月走上了破产之路。破产前的CIT集团资产总额超过700亿美元由此也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五大企业破产案。由此我们联想到1929年—1933年发生的那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假如你是当时纽约的一位市民下列哪项最符合你的心态

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C.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王韬的《瀛蠕杂志》中谈道,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材料表明当时的上海

A. 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B. 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受冲击

C. 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D. 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

 

下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报纸

②电视

③电影

④因特网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

 

(题文)《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该社会现象的改变开始于

A. 明末清初

B. 清末民初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改革开放后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A.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气象

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农民已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B. 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

C.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

D.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 深圳作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D. 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物资奇缺

B. 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

C.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城镇已建立

D. 规范市场经济、统一消费行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