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

A. 否定传统经学

B. 重申儒家义利观

C. 强调主体意识

D. 批判周孔之道

 

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

A.客观性与思辨性

B.内在性与简易性

C.主观性与客观性

D.外在性与直观性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防止审判时法官徇私舞弊,宋初制定了回避制度。《宋刑统》规定:“诸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五服内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并受业师,经为本部都督、刺史、县令,及有仇嫌者,皆须听换。”在之后的司法实践中,又增加许多重要的补充条款,使回避制度更加严密。如真宗景德二年(1005)九月诏:“应差推勘、录问官,除同年同科目及第依元敕回避外,其同年不同科目者不得更有辞避。”即法官与被审之人有同年同科目关系的必须回避。如果回避的官员太多,则须将案件移送其他机关审理,如哲宗元祐六年(1091)五月庚午,大理寺言:“断案若定夺事,卿、少卿、正应避者,免签书,若俱应避者,牒开封府。”得到朝廷批准。大理寺法官如果与被审之人有荐举关系者,亦须回避。如徽宗崇宁二年“大理寺申请有服亲及曾经荐举或有仇怨者,许避”。孝宗淳熙元年(1174)六月四日,臣僚奏言:“在法鞫狱、录问、检法而与罪人若干系人,有亲嫌应避者,自陈改差。”即案件审理官员与嫌疑人有亲嫌关系者也要回避。

—田志光《宋代大理寺审判制度独具特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在司法审判中实行回避制度的目的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初司法审判中的回避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3)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主要特点。

 

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坤、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这说明

A. 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B. 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

C. 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

D.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明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清朝官员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两国社交礼仪的差异

C. 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

D. 清朝官员不懂国际公法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帝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表明清政府

A. 顺应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

B. 对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无知

C. 同意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 已认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增多说明当时

A.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B.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C.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D.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下图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用来佐证

A. 儒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B. 《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

C. 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 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也有所传播

 

据载,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的羊肉价格较高,一般人吃不起。下列对此原因推测较符合实际的是

A. 两宋时期人口锐减土地闲置多,为牧羊提供了条件

B. 羊肉多来自与少数民族互市,北宋地缘较南宋有利

C.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粮食紧张,养猪成本远大于养羊

D. 两宋中外交往频繁,波斯和阿拉伯人刺激了羊肉消费

 

据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所载本年登科进士六百零一名中,平民出身四百十七人,占百分之六十九点三八。这说明

A. 科举制在南宋发展至黄金时期

B.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C. 南宋皇帝开始总揽取士的大权

D.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话本是宋代“瓦舍技艺”的一种,《碾玉观音》中的碾玉匠崔宁、《志诚掌主管》中的商店主管张胜等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在话本中涌现,这一艺术形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市民阶层的壮大

 

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下表

时期类别

西汉初年(高帝—景帝)

西汉中期(武帝—宣帝)

西汉后期(元帝—平帝)

东汉(光武—献帝)

合计

博士

1

4

8

12

25

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

3

8

18

29

未任博士的名儒

1

5

37

43

合计

1

8

21

67

97

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

2.7

15.7

32.3

30.3

25.9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移民主流之一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 推动了秦代商业的发展

B.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 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体系。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寡人”指的是谁?涉及他创建的有哪些重要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推行的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3)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试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矛盾。由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山东布政使储蜒、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

——摘自《明史》

“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字,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

——摘自《明律·兵律》

材料二  朱元璋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摘自《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初吏治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这样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朱元璋的思想并分析其吏治措施的积极作用。

 

明代礼仪明文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皇天眷命,统驭万方”,“承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这样规定体现的思想是

A. 天人合一    B. 国家一统    C. 皇权至上    D. 文明礼貌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明初之后的皇帝或年幼、或厌政,经验能力都不及其祖辈,于是让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这说明明代内阁

A. 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

B. 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

C. 与宰相具有相同地位和职务

D. 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崇祯年间的内阁大学士黄景昉在《馆阁旧事》中写道:“文渊阁为禁中深严之地,门榜圣旨,闲杂莫敢窥者。跟随班从,至阁门止,惟一、二书写仆得从入,各给牌为验。”文渊阁“禁中深严”主要是因为内阁

A. 为丞相办公所在

B. 是处理政务的场所

C. 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D. 阁员参决政事品级极高

 

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C. 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D.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 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 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 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对这段材料理解中“军机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B. 参与国事决策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集权加强

B. 中央官制简化

C. 君主专制强化

D. 行政效率提高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图示中的空白处应该是

A.外朝

B.军机处

C.六部

D.枢密院

 

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大臣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2.接折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3.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 参与议政

B. 监察百官

C. 参与决策

D. 遵旨承办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