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所淘汰。该观点表明英国

A. 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    B. 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弊端

C. 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    D. 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英王乔治三世(1760-1820)改变了之前两任先王不问国事的惯例开始直接干预政治,通过封官许愿、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造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并且根据个人喜好在不停地更换政府首相,但是乔治三世又不得不接受一些他不喜欢的辉格党人到内阁中供职并为此而苦恼。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 议会的合法权力遭到了破坏

B. 王权重新凌驾于议会之上

C. 代议制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

D. 政治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符合“形成民族国家——克服专制权力——走向工业革命”现代化轨迹的是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日本

 

在中世纪的英国,最高的法律是抽象的“上帝的法律”。1534年议会制定的法律则宣布,一切宗教法规如果没得到英国实体法的承认,便没有效力,“在上帝之下,英国不承认除国王陛下以外的任何权威,……而只服从本国制定的法律。”由此可以推断当时英国

A. 君权神授观念动摇

B. 议会作用有所加强

C. 法治原则得到确立

D. 王权开始走向衰落

 

(题文)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国国王时,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这一新誓词反映出

A. 议会至上原则

B. 先王法律被废弃

C. 国王统而不治

D. 内阁专横局面出现

 

“国王不能为非”是近代英国著名的宪法原则之一,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英国这一惯例在近代

A. 制约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权力

B. 意在为国王的过失进行开脱

C. 对英格兰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D. 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原则

 

182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总计50万,却从未派出一名议员;而衰败选邑老萨勒姆已成为无人居住的农田,却拥有7张选票。这表明

A. 英国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B. 英国政府不重视工业的发展

C.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新兴工业城市不愿派出议员

 

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 政权发生更替    B. 社会形态转变

C. 国力对比变化    D. 文化途径迥异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宽容法案》。其中,《宽容法案》授予几乎所有新教徒群体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英国通过上述两个法案

A. 确保了议会的基本权利

B. 把国王置于“统而不治”的境地

C. 继承了传统的政治规则

D. 使公民权利和君主权力达到平衡

 

187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投票祛案》,将口头表决改为秘密投票。这表明英国

A. 扩大选民投票范围

B. 民主政治的确立

C. 保护选民投票自由

D. 确保人民投票权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时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关注“人”方面,提出过哪些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的许多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甚至是扼杀人性,试从政策措施、思想方面举例说明。

(3)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人不断解放竹的过程。到18世纪末时,人类为解放自身(生产力、思想观念、政治地位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4)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人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各阶层做了哪些努力?

(5)从历史的角度看,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但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提出办简体字的出发点最有可能是

A. 落实1954年宪法的相关规定

B.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加快普及文化教育,减少文盲

D. 清除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束缚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以上认识的变化

A. 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B. 科学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

D. 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能够支撑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④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有人认为,1940 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该文章

A.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

B.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C.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 系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鲁迅曾说:孔夫子到死了以后……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下列史实最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A.朱熹撰写《四书集注》

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运动

C.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

D.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

 

课嗣同在被押至菜市口侯斩时,曾质问监斩官:“革新变法有何罪过?为何不审而斩?”监斩官大喝:“尔等乱臣贼子,还用辩解吗?死有余辜!”六君子被处死后,换来的却是围观者的一片叫好声。这反映了

A. 维新变法违背时代潮流

B. 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C. 中国社会缺乏民主正义

D. 司法审判制度极不健全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 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 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 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变法通议》

D. 《孔子改制考》

 

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对仗工,句式齐,适于言志和述怀

能和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列古代中国艺术形式,能以“传神写照”、“随类赋彩”、“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理论指导的是

A. 国粹京剧

B. 李白诗篇

C. 绘画技艺

D. 书法艺术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与吴道子的作品:“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他极力推崇王维,誉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对王、吴的评价

A. 改变了王、吴二人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B. 彻底否定了写实、形似的主导思想

C. 有利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

D. 开创了“以形写神”的画风

 

宋朝瓦舍是重要的游乐场所,内有勾栏,专供大众娱乐。东京的瓦舍见于《东京梦华录》的就有十座。临安的瓦舍见于《武林旧事》的有廿三座。在宋朝瓦舍会出现的现象有

A. 叫卖京剧脸谱

B. 表演关汉卿《窦娥冤》

C. 评说话本《三国演义》

D. 吟唱柳永新词《雨霖铃》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 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 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 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 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

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

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A. 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 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 建立法治社会

D. 实行君主立宪制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 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 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 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 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