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明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德、英、法、美

B. 英、德、法、美

C. 法、美、德、英

D. 美、英、法、德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 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 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 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D. 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材料反映出

A. 英国君主大权在握

B. 德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C. 美国国会形同虚设

D. 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当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反映: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或者不采取任何行动,使此项法案在10天后自行生效。由此可见

A. 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B. 总统可以制约国会的权力

C. 总统与国会彼此制约

D. 总统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载:“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材料反映出麦迪逊主张在美国实行

A. 联邦制分权制衡    B.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C. 邦联制分权制衡    D. 内阁制差额选举制

 

钱乘旦先生认为,英国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一进入现代化的常规路径,走得是最顺利的。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A. 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B. “光荣革命”的胜利

C. 《权利法案》的颁布

D. 两党制的形成

 

罗马的万民法和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产生了相似的作用。它们都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题文)有人认为,罗马法“实质上属于市民阶级,而且,他们本身所学的、所教的和所应用的法律,按其性质来说,实质上也是反封建的”。其意在表明罗马法

A. 创立者是早期资产阶级

B. 主要针对封建势力

C. 与欧洲中世纪格格不入

D. 后来成为反封建的武器

 

1889年,粱启超对比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国体,认为中国周代和古希腊的国体相同点最多。中国周代和古希腊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 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 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柏拉图说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作者意在说明雅典

A. 抽签选举的局限

B. 多数人暴政的实质.

C. 轮番而治的危害

D. 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确立,监察、谏议制度也随之确立起来,以监督皇帝言行和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形成了足以制约行政体系的强大力量,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当时,监察御史经常出外巡查,监察范围广泛,甚至负责接受老百姓的诉状,平反冤狱。这说明监察、谏议制度能够

A.平衡王朝权力结构              B.制约皇帝无上权力

C.杜绝官僚腐败现象              D.控制地方司法诉讼

 

唐宋期间,中国古代立法呈现出从律令格式到敕令格式的转变,也就是皇帝命令文书的敕和赦文(皇帝的赦免诏书)具有了立法意义。这反映了

A. 法律体系得到了完善

B. 皇帝成为最高立法者

C. 国家立法走向制度化

D. 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段文字描述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A. 等级制度森严

B. 宗法色彩浓厚

C. 文化生活丰富

D. 法律制度严苛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

A. 功绩    B. 品德    C. 血缘关系    D. 才能

 

据《吕氏春秋》记载,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有人指出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这段记载反映出商代实行

A王位世袭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材料二  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对儒学有哪些新发展。

(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

A. 崇尚神学迷信

B. 吸收道家学说

C. 倡导学以致用

D. 动摇儒学正统

 

汉唐以来,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尤其是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冲突和融通的过程,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发展成为与中华本士的儒、道两鼎足而立的中华主体文化之一。这说明

A. 中外文明进行了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B. 中国儒家尊大敬祖的观念受到冲击

C. 印度佛教文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接纳力和融合力

 

程颐、程颢兄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在其著作《二程遗书》中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该主张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 “致良知”

B. “格物致知”

C. “存大理,灭人欲”

D. “发明本心”

 

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

A. 肯定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

B. 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

C. 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思考

D. 完全否定了鬼神的存在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

A. 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

B.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C. 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

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

A.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 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

 

(明史》曾这样描述过心学的风靡:“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

A. 直达本心

B. 格物致知

C. 慎思明辨

D. 否定帝权

 

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在此,王阳明

A. 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B. 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C. 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

D. 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

 

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

A. 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 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C. 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D. 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