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 完善法律体系

B. 稳定社会秩序

C. 保障平民利益

D. 维护帝国统治

 

《十二铜表法》规定:“有人歌唱有害的歌谣,必须执行死刑。”中国战国时期《法经》规定:“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二者思想都

A. 有效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 产生于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时代

C. 体现出对民众严格的思想控制

D. 推动了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

 

雅典城邦官员在任职期间需经历五百人议事会十次信任投票,如未通过,需提交陪审法庭,若判其无罪,可官复原职,若判其有罪,则会被判处相应的刑罚,并在离任时向陪审法庭报告账目。接受审计监督。这体现了

A. 雅典立法和司法机构相互牵制

B. 陪审法庭职能的多样化

C. 陪审法庭取代公民大会

D.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雏形产生

 

公元前6世纪,雅典“有产阶级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归功于

A. 梭伦改革

B. 克里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苏格拉底主张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效至晋,其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B. 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 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 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表明唐朝

A. 中央集权遭到冲击

B.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 婚姻制度变革艰难

D. 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遗之”,即受私人派遺,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

A. 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 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C. 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D. 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维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建立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材料二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性质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分别有哪些?

(2)读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城邑中已有“市”。西周的市场多设在王宫的后面,并由“市司”管理。战国时,商品交换在市内进行,“过午则散”。汉代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市”与居民区——“里”是分开的,市场的启闭时间亦有严格规定。隋唐时期,市在大城市和各州、县都有设置,“大小市场皆有专官管理”,对擅自翻越坊市间的篱笆、围墙者处重刑。北宋初年,市场不再以墙垣围圈,也不再有定时启闭的门禁制度。明清时期,商品的长距离流通推动跨区域市场的形成,商业城镇逐渐增加。

——根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原来的国内市场被迫与世界市场接轨。在近代海运和陆运工具变革的推动下,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交易成为各贸易口岸城市商品市场的主要内容。沿海、铁路沿线等城市商品流通的主线,已经不限于以调剂本地市场需求和消费,而是洋货、机制品、土货等程度不同地形成了土货和洋货并存,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重,以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为主的多元的商品流通结构。这就打破了自然经济的藩篱,逐渐建立与世界经济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殖民性质的市场格局。

——根据李颖《中国近代市场变迁及市场经济的产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市”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的市场与古代的“市”有何不同?并简析近代市场发展的影响。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三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使用国货”的原因。

(3)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我国农业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是

A. 土地改革    B.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公私合营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三大改造的实行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D. 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作者在回忆拍摄《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照片时写道:“在群众的启发下,让四个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力。”照片及作者的回忆表明

A. 人民公社化推动了农业大发展

B. 照片因为造假而毫无史料价值

C. 大跃进时期存在浮夸风盛行的事实

D. 照片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真实史料

 

1959年,《人民日报》某文章说,北京居民的生活“已经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七件事,而是几十件,几百件亊。甚至一些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像呢绒、手表、收音机、缝纫机,现在也成了他们家庭里不很稀罕的家当了”。这说明

A.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居民生活质量大有提升

B. 要抵制“大跃进”时期北京出现的浮夸

C. 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髙

D. 北京居民的生活质量已经开始向小康迈进

 

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的实质是

A.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八届九中全会后,党的各级领导响应毛泽东“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的号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毛泽东带三个调查组到了浙江、湖南和广东的农村;刘少奇到了湖南长沙和宁乡;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地区;朱德到了四川、河南和陕西。这一做法

A. 旨在为制定“二五”计划做准备

B. 有力地推动了“八字方针”的落实

C. 较为彻底地纠正了“左”倾错误

D.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尝试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对表中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文革”时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科技进步

B. 50年代末农民生产积极性遭到了挫折

C. 60年代初“左”倾错误结束推动了经济发展

D. 80年代初城市全面改革推动了农业快速发展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它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的性质特殊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1940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了《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规定私人银行不得兼营商业,不得罔积货物及代客买卖等。该办法还规定一般银行须将其存款总额的2%作为准备金,转存于中央银行,使中央银行的财力更加充实。这一做法

A. 是应对经济“大萧条”的必要措施

B. 加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 是为了准备全面抗战的需要

 

以下为某著作的目录截图,针对这一情况,南京囯民政府的主要对策是

A. 实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实行法币改革

C. 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

D. 维持银本位制

 

下表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1895—1899年发展状况,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行业

1895

1899

发展速度(1895—19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机械采煤业

华商厂产量(吨)

89

145

162.3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A. 轻工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B. 中国的重工业无从发展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 从产生之日起就注定必然会失败

B. 是在清政府的财力支持下产生的

C. 在设厂经营上遭封建官府的压迫

D. 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先天软弱性

 

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可能的合理原因是

A.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B.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 中国棉纺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D. 中国卷入西方市场体系

 

《上海乡土志》记载本邑妇女,向称朴素,纺织而外,亦助农作。自通商而后,土布滞销,乡妇不能得利,往往有因此改业者,这反映了

A. 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

B. 农村奢侈之风开始盛行

C.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加剧

D. 农村劳动力出现新流向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1901年荣宗敬与弟荣德生等集股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两者都

A. 属于清政府的官办企业

B. 是近代企业中的典型代表

C. 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D. 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据南海沉船考古资料显示,14世纪之前,中国在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明朝前期的沉船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前期

A. 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C. 瓷器业已失去技术优势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政府组织召开盐铁会议,有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祖、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这反映了

A. 盐铁官营严重损害了商人利益    B. 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深得民心    D. 工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主体地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