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 宋代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不景气状况

C. 土地兼并顺应了时代要求,带来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 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 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B. 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 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干预”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 闭关锁国

B. 朝贡贸易

C. 市坊制度

D. 官营专卖

 

明清史研究专家黄冕堂先生在《明史管见》中记录了明朝中后期勋戚占地情况,如下面表格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土地兼并之风越来越疯狂

B. 国家授予勋戚大量良田

C. 封建社会实施土地私有制

D. 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定台湾后,“诏沿海迁民归复田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于南洋的吕宋(今菲律宾),是“西洋国(西班牙)和红毛国(荷兰)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再次颁布出海禁令。以上材料主要反映

A. 清朝的政策与当时西方的工业文明格格不入

B. 康熙皇帝已经察觉西班牙和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海盗行径

C. 清朝前期根据形势,海上贸易“时禁时不禁”

D. 处理民族关系是康熙实施海禁政策的出发点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

B. 分封制恢复

C. 均田制受到破坏

D. “市”突破空间限制

 

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宋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农民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迎往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二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2)依据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依据材料,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小农经济存在的因素。

 

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直接用来论证

A.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 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右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A. 牛尊的制作材料上

B. 牛尊的腿上

C. 牛尊的鼻子上

D. 牛尊的背部

 

《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亲蚕礼。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反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A.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 黄牛过河各顾各

C. 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 小满芝麻芒种谷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特征是

A. 刀耕火种

B. 男耕女织

C. 重农轻商

D. 精耕细作

 

下图中,标志中国古代耕田农具已相当完善并为后世所沿用的是

A.

B.

C.

D.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铁犁牛耕

B. 曲柄锄耕

C. “刀耕火种”

D. 铁铧犁耕

 

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

A. 石器锄耕

B. 刀耕火种

C. 铁犁牛耕

D. 千耦其耘

 

北魏至唐代前期持续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最终失败。中唐以后统治阶级没有再进行类似的土地制度调整。这种现象说明

A. 中后唐土地兼并现象已明显减少

B. 土地制度的重大调整须因时而变

C. 封建社会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 封建统治者都注意抑制土地兼并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      B.奖励耕织       C.土地私有       D.重农抑商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朝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依据性别的分工方式                B.耕织结合的田园生活

C.世代相承的学艺传统                D.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

 

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时期

 

整地工具

 

中耕工具

 

夏朝

 

耒、锛、铲、斧

 

锄、博

 

商朝

 

耒、锛、铲、锸、斧、析

 

铲、博

 

西周

 

耒、锛、铲、锸、斧、析、援

 

铲、罅

 

 

 

A. 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 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 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 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013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新丝 绸之路经济带”,为沿线各国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 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使陆上丝绸之路为之阻隔。中国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 茶等大都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从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 量大。通过海路还可以把商品输送到陆路不易到达的地区和港口,如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 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技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的安全性及运载量都有更大的提高,

 

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材料二    自公元  1500    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 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 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 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在 19 世纪 50~60 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  1913    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 19%,美国 12%,德国 13%,法国 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 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 2013 年 10 月 3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材料一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

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     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在目的、内容和影响方面 的相同点。

(4)除上述因素外,影响中国由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还有哪些?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A.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 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 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 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下列史实属于资本原始积累方式的是

开拓海外殖民地大肆掠夺

圈地运动剥夺农民的土地

黑奴贸易聚敛大量财富

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一般认为,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专制,确立民主制度,但研究近代史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专制王权“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 新航路开辟

B. 《航海条例》的颁布

C. 代议制的确立

D. 英国工业革命

 

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由此可知,明代

A. 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 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 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 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

 

鸦片战争以前,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 西方列强觊觎中国    B.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巩固    D. 自满自大的帝国意识

 

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虚衔,以保护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 清雍正时,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说明

A. 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    B. 功名是富商大贾最终目的

C. 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    D. 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