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是:

A. 马德拉

B. 伦敦

C. 阿姆斯特丹

D. 马六甲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

A.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C.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1919年5月,北京大学等13所院校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会上宣读了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导致这一事件的直接因素是

A. “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D. 北洋军阀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变制度易,变社会难”,使陈独秀形成这一认识的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说明

A. 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是上下级关系

B. 美国形成了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C. 联邦政府成为地方各州的中央政府

D. 地方各州失去自治权不能保持独立

 

“省”作为我国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沿用至今,它最初设立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 1 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图 2 反映的这项发明对世界各地的联系有怎样的作用?

(2)图 3 和图 4 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图 4 表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分析其主要原因。

(3)有人说  19  世纪的世界是逐渐连成一个整体的世界。请选择上述图片中的两幅说明其对整 体世界形成的重要作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 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材料二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材料三 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 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做 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

(2)从材料二图中可得到哪些信息?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 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在经济上的表现。“清朝在 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和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和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

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叁分之二的人赞 成;总统应提出人选,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

 

的法官,以及一切其他在本宪法中未经明定、但以后将依法律的规定而设置之合众国官员。

材料三: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领导权属于皇帝领导的帝国宰相。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请回答: (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体现的代议制形式。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评价三国国家元首的地位。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之后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下列关于世界市场 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它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它使世界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    D. 它对亚非拉国家有害无利

 

马克思曾说:“垄断是个好东西。”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垄断组织出现的社会进步作用主 要体现在(    )

A. 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B. 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C. 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 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某中学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 命带来的社会变迁”研究学习活动,下列哪项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    )

A. 埃克斯穿着人造纤维的衣服去拜访亲友

B. 里克尔梅在飞机上俯瞰美景

C. 爱丽丝用电脑与鲍勃诉说衷肠

D. 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它包括生产组织变革、技术变革和社会 阶级关系的变革,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 工厂——蒸汽机——工业资产阶级    B. 工场——蒸汽机——产业工人阶级

C. 圈地运动——珍妮机——金融资产阶级    D. 工厂——飞梭——中小资产阶级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 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棉纺织业出现机械化

B. 工厂制度的诞生

C. 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在工业革命中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材料中的是指

A. 珍妮纺纱机

B. 改良蒸汽机

C. 火车

D. 汽轮

 

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帝国的有利条件有(    )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 ②先进的政治制度 ③强大的海军力量 ④发达的手工工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时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图(单位:吨)并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

A. 英国、西班牙    B. 荷兰、葡萄牙

C. 英国、荷兰    D. 荷兰、英国

 

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B. 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 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 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马克思认为帮助欧洲“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的中国古代发明是(    )

A. 火药

B. 印刷术

C. 造纸术

D. 罗盘针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但新航路开辟后,“财富流向西葡”“英国成为海盗”“意大利被晾在一边”。其中“意大利被晾在一边”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性商业危机    B. 意大利经济衰退

C. 世界性商业革命    D. 意大利金融危机

 

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飘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A. 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 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 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 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从中也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

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        D.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

 

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 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 宋代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D. 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句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摆的财富不可能有(    )

A. 精美的青铜酒樽    B. 色泽鲜艳的粉彩瓷

C. 削铁如泥的钢刀    D. 闲置的曲辕犁

 

根据《国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种现象给当时生产方式 带来的变化是(    )

A. 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    B. 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

C.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D. 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

 

1956 年我国发现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 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该不早于(    )

A. 夏商时期    B. 春秋战国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

A. 议会发生了变化,国王没有变

B. 议会和国王共同掌握国家大权

C. 国王和议会的地位都发生了质变

D. 只改变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其本质没有变化

 

公元前449,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刻于12块铜板之上的某部法律条文。该法律的特点有(   )

有一些习惯法  是成文法  是公民法  是万民法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