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 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 从宋朝开始官僚政治衰落

 

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后,     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这反映出

A. 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    B. 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

C. 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    D. 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A.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 行省与郡县无异

 

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下列最能体现该主张的史实是

A. 世家大族任朝廷要职

B. 由中央掌控地方的赋税

C.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 抽调各地精兵充实禁军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

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 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 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的出现明显违背三省制之本意,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

出现

A. .迎合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 提升中书省的法定地位

C. 相权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D. 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权臣、武将相继把持朝政。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是

A. 地方势力群雄并起

B. 刘氏家族大权旁落

C. 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A. 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 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C. 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 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 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举措

A. 导致了七国之乱    B. 形成郡国并行制度

C. 消弱了王国势力    D.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 宣扬以德治国

B. 辩护政治法统

C. 推动经济交流

D. 加强民族融合

 

先秦时期的官阶,一般以天子授予的爵位来称呼,往往是依据血缘关系亲疏,与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到了秦汉时期到用若千石称呼,如郡守是2000石,则习惯上称作二千石长吏这一变化说明

A. 宗法观念消亡    B. 官僚体制确立    C. 粮食产量剧增    D. 爵位制度废除

 

古代把皇帝成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

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 特征是

A.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 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皇帝安全是国家政治大事

 

《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A.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 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 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 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飘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它有关文件,并致训诫

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禽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

A. 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B. 乡村管理追求民主

C. 政府注重宣扬宗族自治的思想    D. 统治重心转向乡村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早期中国民族企业表

材料二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5%。这一时期创办了许多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

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请回答: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在什么时候?近代早期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分布有何特点?

(2)材料二表明,在1895~1913年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请举两例加以说明(创办人、企业)。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他们有专门技术,有阶级实力,有丰富的想像,还有相对抗的君主国之间的竞争,他们的追求必定成功。欧洲没有一个君主颁布禁令,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相反,各民族君主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另外,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正的需要,有强烈的要求,而且商人们完全有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准备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藏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捕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产生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跟踪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在英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材料三经过一段时间,工业化先在印度,然后在日本,最后在中国,都得到亚洲人和西方人的强劲推动,尽管这种推动在东南亚来得较迟。同技术进步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引进了19世纪西方式商业和工业组织机构,如银行和合股公司,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更重要的是亚洲人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这使他们与殖民地征服者对立起来。过去的亚洲大帝国和其他国家,在文化和官僚政治结构上是与现代欧洲民族国家不同的,但亚洲人明智地看到,欧洲国家强大力量之源正是他们所缺乏的统一和干劲,而他们若想再次成为他们自己国家的主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统一和干劲。

——摘自罗兹·墨菲《亚洲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准备起飞”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些国家参与了“商业战争”?分析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

(4)根据材料四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

 

哥伦布曾经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为所欲为,做到一切。有了黄金,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原因

B.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

C. 欧洲黄金产量严重不足

D. 欧洲人迫切的生活需要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扩大

②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

③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社会的进步,这主要是指。

A. 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B.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C. 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 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

②垄断组织的形成

③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④帝国主义的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④②

D. ①③②④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机械特色不同

B. 通讯工具不同

C. 主要动力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1831年,有一欧洲人描述道:两世纪以前,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人穿袜子;一世纪以前,五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人不穿袜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落后

C. 化学工业的兴起    D. 欧洲人生活观念的改变

 

学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A. 列强的侵略是民族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B. 民族企业在诞生之日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C. 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革命史上都有重要贡献

D. 民族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政治民主后,它才能健康发展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表明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

③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④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