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其完成全国统一的标志是

A. 西晋灭蜀

B. 西晋灭吴

C. 西晋伐魏

D. 少数民族内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①氐族

②羌族

③鲜卑族

④匈奴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完成父亲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 侧重史书记载    B. 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C. 注重史料考证    D. 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下列古代战役中,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官渡之战

⑤赤壁之战

⑥淝水之战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③④⑥

 

以下文物或模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

A.

B.

C.

D.

 

东汉初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被称为“光武中兴”,它赞扬的是谁的功绩

A. 王莽

B. 刘秀

C. 刘邦

D. 刘彻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王朝,虽然存续仅14年,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

A. 夏朝

B. 南朝

C. 晋朝

D. 新朝

 

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下图体现的措施是

A. 商鞅改革户籍制

B. 文景帝以德化民

C. 汉武帝的推恩令

D. 挟天子以令诸侯

 

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你认为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

③注重农业的发展

④重视“以德化民”

⑤推行儒学教育

A. ①②④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体系,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的措施。这表现在(  )

A. 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B. 联络月氏、北击匈奴、通婚和亲

C. 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D. 修筑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 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国攻灭六国的顺序是(    )

A. 韩 魏 赵 楚 齐 燕    B. 韩 燕 赵 魏 齐 楚

C. 韩 赵 楚 燕 齐 魏    D. 韩 赵 魏 楚 燕 齐

 

有人把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对应描述正确的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据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冯广宏考证,李冰在公元前273年前后担任蜀守,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据图1判断,公元前273年属于

A. 公元前3世纪前期    B. 公元前3世纪后期

C. 公元前2世纪前期    D. 公元前2世纪后期

 

《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

 

《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A. 耜耕

B. 牛耕

C. 耧车

D. 曲辕犁

 

清朝末年,有一个学者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经研究这是一种古代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

A. 隶书    B. 金文

C. 小篆    D. 甲骨文

 

《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反映的制度变革是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C. 察举制取代禅让制

D. 世袭制取代察举制

 

后人根据神话传说绘制了大禹治水像(下图),此图能得到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A. 大禹治水,过家门而不入

B. 大禹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入大海

C. 大禹建立夏朝,早期国家产生

D. 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

 

一教师在讲授“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这一单元时,出示了一幅图片并介绍说:“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据此判断此原始人类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发现历史的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

 

 

探究历史的真实。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时天予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蓦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材料三: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摘编自相关考古发掘报道

材料四: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1)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3)材料三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4)据材料四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二哪则材料更可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史料以探求历史的真实?

 

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A. 公元前3世纪初

B. 公元前3世纪末

C. 公元前2世纪初

D. 公元前2世纪末

 

如下图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下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 商朝、秦朝、三国    B. 春秋、战国、隋朝

C. 商朝、秦朝、唐朝    D. 春秋、战国、三国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爱不释手,“置于座侧,朝夕观赏”。相关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唐太宗酷爱《兰亭集序》    B.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作

C. 《兰亭集序》作者被誉为“书圣”    D. 《兰亭集序》创作于唐朝

 

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的人,他是( 

A. 贾思勰    B. 钟繇    C. 刘徽    D. 祖冲之

 

《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稳定    B. 自然条件优越    C. 劳动力充足    D. 技术先进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是(  )

A. 用汉姓 B. 穿汉服

C. 说汉话 D. 与汉族通婚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