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皆若空游无所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而从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故乡的堰塘

■李国新

①我总是对故乡的堰塘一往情深,魂牵梦萦,是因为我对它爱得太深的缘故!我的老家门前30米处东南方,有一口呈月亮形的堰塘。塘水清清幽幽,一年四季池水饱满。

②我是喝堰塘的水长大的。我住的台子叫姜葛台,但没有一个姓姜的人,只有七八户人家,大家都吃塘里的水。每天清晨,台子上的人,挑着两只木桶,去塘里挑水。塘里的水用来饮用、煮饭、烧菜。塘里的水,感觉是那么鲜活,那么有味,那么纯洁,那么自然,那么美妙。

③我是食堰塘里的鱼长大的。小时候,我爱钓鱼,特别喜欢到堰塘里去钓。我自制一根竹竿,买一根塑线,系一根鱼钩,把家里的米拌上一点酒,朝塘中的空隙处一抛,几分钟,伸出钓竿放下鱼钩,就有鱼儿咬钩了。一扯竿子,就会有一条半斤以上的鲫鱼,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堰塘里以鲫鱼、黑鱼、鳝鱼居多,其次是泥鳅、草鱼、鳊鱼。特别是夏天的早上,堰塘里的鱼三五成群地戏水。到了腊月,荷叶、蒿草枯萎了,水草沉了,塘水不再丰盛了,村里的人会干塘。抽水机把塘水抽干了,一是捞鱼,二是挖藕。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都不约而同来到塘边。眼看着塘水慢慢少下去,里面的鱼儿一个一个动起来,东躲西藏,大人孩子们就高兴了。大家下水把鱼捉上来,集中后按人头分鱼。堰塘里的鱼似乎是捞不完的,每年都有。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

④我是吃堰塘里的莲蓬长大的。月亮弯似的堰塘里,齐刷刷长满荷叶,青枝绿叶,好比乡村的姑娘,清丽可爱。早春时节,波光粼粼的塘水里,小荷又露出尖尖角了,破水而出,慢慢长大。霎时,堰塘全部布满,慢慢尖尖角舒展开来。春夏之交的时节,寻着尖尖角抽藕梢,藕梢细长白嫩,又脆又甜。但藕梢是抽不完的,塘底的根又冒上尖尖角。到了夏天的时候,荷叶长成斗笠一样大了,堰塘里变成了绿色的世界。接着荷叶旁边又长出一个尖尖角了,像毛笔一样大小,慢慢变成粉红色的荷花绽放。荷花和荷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它们好像母女,好似姐妹,相依相偎,各显风姿。六月天,奶奶腌菜的时候,就叫我去塘边摘一些荷叶,那时的荷叶真是茂盛,甚至长到塘埂上了,顺手可摘。把荷叶晒干了,封腌菜坛子的口,腌菜不走味,耐存,荷叶香味扑鼻。到了夏秋之季, 荷花迅速变成莲蓬。水上的莲蓬、水面的菱角,一样甘甜爽口。

⑤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故乡的堰塘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啊!是它养育了我,抚育了我,我流淌的血液中,有堰塘给予我的灵气和养分!故乡的堰塘,已经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子。故乡的堰塘啊,我永远怀念你的美好,永远将你的美好化成我做人的动力,在我的人生中,也把自己的爱和情,去无私奉献,让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爱!

1.围绕“堰塘”,作者主要写了儿时故乡的哪些往事?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我自制一根竹竿,一根线,一个鱼钩,把家里的米上一点酒,朝塘中的空隙处一,几分钟,出钓竿下鱼钩,就有鱼儿咬钩了。一竿子,就会有条半斤以上的鲫鱼,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

3.第④段中,作者以时间为序,具体描写了“荷”的生长,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归纳这过程。

早春,小荷露出尖尖角破水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 → 荷的尖尖角抽出藕稍→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夏秋之际,荷花变成莲蓬。

4..文中画线语句写道:“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故乡的堰塘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啊!”从上文看,“我”称呼堰塘为“衣食父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用原文语句回答)

5.读文章首尾段落,揣摩作者对“故乡的堰塘”所持的感情。

 

八年级(1)班以“背起行囊,走出课堂”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在合肥包公祠参观时,同学们看到一副赞誉包公的对联,下联中的四个字因为风雨侵蚀变得模糊。请你根据上联,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从备选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填写在横线处。

上联:理冤案,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下联:赈灾黎,_________,依然菩萨心肠。

    备选词语:大恩大德  拯救黎民   慈悲无量   铁面锄奸

(2)旅途中,有的同学不论是坐车还是休息,总是埋头玩手机,从不欣赏身边的春光美景,也不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你觉得这样做,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意义。你打算怎样劝说他们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魏延同学参加活动后所写活动心得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

A.学习,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上,我们更要走出去了解、观察这个奇妙的世界。B.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不但可以强健体魄、提升视野、丰富阅历,而且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C.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就引用了中国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仪要在书本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也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

①A句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应将“______”和“____________”调换位置。

②B句有用词不当的毛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③C句有一处标点运用错误,应将“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题文)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

(1)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_______ ,做事要______,礼仪要得体 。

(2)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______________精神,____________ 的意志, 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

    初秋的雨丝有些凉意,洒在水面上,有几尾小鱼趁着涟漪四散而逃,仿佛嫌我们的脚步惊扰了它们安谧的好梦。①没有车马风尘的痕迹和步履匆匆的疲惫,水灵灵的镇子洗去了俗世里的烦恼和劳碌。与一盘盘油光锃亮的万三蹄膀相比,周庄的素朴清雅能让j旅的游客身心安宁。沈厅、张厅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居住环境,【A】着主人殷实、考究、富足的家业,【B】出当年商贾大家的历史人文风情。狭长的青石板路真可谓一步景,②任凭心灵与时光碰触,一边慢步一边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    _________      jī_______

  (2)将画线句①改写成两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句子意思,将“显现”“透露”分别填入A、B两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②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⑥驿外断桥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⑦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2)默写《关雎》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选一题作文

(1)同桌的二三事

要求:①围绕中心选材,运用上细节描写,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我最高兴的一件事

要求:①要把事情、原因写清楚,写高兴时的真实感受,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但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铁耙     _____               (2)于沙上      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遂反溯流逆上矣。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

4.文章中那一句话揭示了文章说明的道理?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岁月是个奇怪的魔法师

①我人生中第一个“那一天”,在我15岁时清晰起来。

②那一年,我读初三,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在我父亲单位的子弟中学那片不大的天地里,我从未觉得有什么事情是重要到需要争取,需要珍惜,于是放任自己的懒惰走在“坏学生”的流金岁月中。

③5月到来,离高考越来越近,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未来似乎仅仅局限于这个巴掌大的小城,在这里,我是女王。

④那是晴朗的一天,早晨起床,我在脸上抹了一层永芳美容膏,还偷偷用了姐姐的紫罗兰香粉,马尾辫上又绑了一条紫色的丝带。做完这些,赶到学校,早读已经开始,班级门口站着一位迟到的同学,我推了他一把,说:“进去啊。”

⑤班主任忽然怒吼道:“谁让你进来的?你进去,你,出来!”

⑥她站在我们面前,侧身将刚才站在门口的同学让进了教室,却将我驱赶至走廊上。

⑦大约站了10分钟,班主任出来了。她将近50岁,在我眼里已是老态龙钟。

⑧“你如果在脸上少抹点白面,肯定不会迟到。”只有女人对女人的讥讽才会如此尖利、准确,直达内心。

⑨“你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上课除了睡觉就是跟同桌男生聊天,还趴在桌子上聊,你直接把桌子搬回你家炕头算了。”她的讥讽变得更加明确,声道也提高了。原本空空荡荡得走廊上,如蘑菇般地冒出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隔壁班的老师甚至直接冲出来一探究竟。那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历史老师,刚刚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她的父亲和我的父亲是老乡兼好友。

⑩第一次,我感受到了时光的残酷。它一分一秒、小心翼翼地淌过这条走廊,无论我如何祈求,都不愿意快走半步。当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于,下自习的下课铃响了,我被允许走进教室。同学们嘻嘻哈哈地打闹,似乎没人注意我,而这份不被注意更加刺痛了我,让我觉得因为某种缘故被孤立了。

那一天之后,我带着对一个将我的自尊扔在地上踩碎的老女人的愤怒,开始发愤图强。我读一本本书,做一道道练习题,将落在地上如烂葡萄般的自尊,一粒一粒重新捡起——在它们尚未被践踏之前,我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是存在的。

我中考的成绩相当不错。“浪子回头”与“黑马”这两个词,在我毕业多年之后,还被那所学校的老师用于激励那些不求上进的学弟学妹。

那一天拯救了我,它唤醒了我的羞耻心,在以后的岁月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这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然而,我却一直没有机会告诉班主任老师。后来的偶遇,她总是显得局促而尴尬,使我没办法开口。

 岁月是个奇怪的魔法师,温情的一天可能是后来悲剧的开端,而被伤害的那一天,在日后无数次的回忆中,变得越来越温暖。尤其是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被狠狠地伤害一次往往比被狠狠地爱一次更有意义,因为年龄所造就的肤浅,决定了我们对于爱总是熟视无睹,而伤害,抵达的恰恰是我们一次次逃避却并不自知的内心。

 “我只有两天,我从没有把握,一天用来路过,另一天还是路过……”许巍在歌里唱。如果每一天都在路过,注定只有少数人的路过会留下印记。

1.阅读全文,分析“我”为什么对15岁的“那一天”会印象深刻?

2.品读第⑨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人物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3.阅读第⑩段,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写“我”当时的心情。

4.阅读第段,在文中作者说“那一天”既是“伤害”又是“温暖”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风筝

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做儿女的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②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数。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便是算数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

③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④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的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个散文。”想来母亲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这回倒真让我心下一动,之后不久,闲来无事,我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竟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⑤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的及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⑥再后来,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 ,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接到这封信,我忽然有一种帐然若失的感觉,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会一头栽下来,不论怎样,对风筝线,它无需再有什么怨言了。

⑦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都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开始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搏斗着。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英语没管好,画画的天赋也管没了。倒是那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久挣不断线的。

1.选文第②~⑤段写了妈妈的那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况。

2.选文以“风筝”为题,有什么好处?

3.品读第①段和③段,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廖是一名刚踏进社会的“90后”大学生,在营销策划公司工作,拼文案、写策划成为她的家常便饭。“写文案的时候,想写得‘高大上’一点儿,但是常常找不到理想的词,最后只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却削弱了我要的那种表达效果。”她说。据调查,此现象较为普遍。

材料二:键盘打字取代了手写,拼音输入法让字形模糊化,不需记忆字形就能打字交流,导致手生。目前高校“失写症”现象很严重,学生们用电子笔记、拷贝课件、手机拍照等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手写笔记,考试时的潦草字迹和连篇错字,常令老师们叫苦不迭。

材料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期举办的网络----“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对此,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语音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一个契机,能够鼓励国人更多地阅读一些古代典范书籍。他建议民众从《古今观止》读起,阅读一些在汉语发展史上做过重大贡献的作家作品,以丰富语言知识储备和积累。

(1)依据材料,说说当下民众在汉字运用与书写上的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说说出现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请探究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根本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游时,经历了很多险情,请概括出4次险情。

 

古诗文默写。

(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是这一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勃勃生机,正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名句填写)

 

下面是关于父爱的句子。请仿照它们的写法,以“母爱”开头,写两个句子。

父爱是一棵大树,让你的身心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到清凉惬意;父爱是一片草原,让你的胸怀即使遭到狂风暴雨依然宽厚坦荡。

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闲暇  蔚蓝  不期而致  心有灵犀

B. 渡假  遨游  天涯海角  五脏六腑

C. 赤裸  魂魄  毛骨悚人  姗姗来迟

D. 遗憾  驿路  语无伦次  海市蜃楼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热(chì)     轮(guò)      烧(zhuó)     俯(kàn)

B. 息(bìng)    拽住(zhuài)     凛(liè)       弱(yíng)

C. (qìng)    吞(shì)       一(luò)       猥(wěi)

D. (jì)      午(shǎng)     麦(chá)       愧(zuò)

 

人们常常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生活中往往有值得铭记的日子,并且正是“这一天”让你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请以“这一天,让我铭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2.立意正确,思想健康,格调积极。3.要有真情实感,不说空话、大话、假话。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填朝代)文学家张岱的______________(填著作名)。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  ______    (2)上下白  ______

(3)余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  (4)下船  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云”、“山”和“水”的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5.有人称赞本文描绘雪景的词语“一”运用妙绝,可谓“一字而境界出”。请具体赏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痴”与文中第二段那句话相呼应?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

 

①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②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⑧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   

④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⑤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⑥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

⑦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  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

⑧在常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买了人宇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⑨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整体感知,

(1)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作为小说的标题(   )

A.偶遇    B.换票的悲剧      C.换票      D.成功与失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破烂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小说⑥至⑧段,写出自己的感悟。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④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1.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

宁静的林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拔地参天的神木

2.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C.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5.选文第①段中画线的词语能否颠倒?为什么?

6.选文第③段中诗句“入云深处亦沾衣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生活中不能缺少爱。爱是生活的酒浆,溢出快乐的佳酿;爱是世界的乐音,奏出和谐的音律!在充满爱的世界里,没有战争的纷扰,没有屈死的冤魂,没有阴惨的叫喊。让人类远离战争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城关中学八年级(2)班开展了“用爱驱散战争阴霾”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请你也积极参与。

(1)[活动一:我来设计]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他们班准备办一期黑板报,现在请你替他们设计四个版块,写出四个版块的名字即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我来献艺]请你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期盼。(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常识及古诗文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景、结语。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填国名)小说家。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苏联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中的主人公保尔在河边钓鱼时遇到的女孩是___________(填人名)。

(4)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

(5)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7)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8)《登飞来峰》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

(9)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10)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 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语文老师大概是二十三四岁左右。

B. 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C. 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 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

 

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以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届贵州安顺中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从大门通向公园深处,尽植芙蓉。      饱赏着多姿多彩的芙蓉花,我不禁联想到:芙蓉花傲霜而开,体现的正是她敢于抗争的勇气;而不吝美艳,彰显的则是她无私奉献的精神。

①远远望去,似绿云接天,如彩练当空。

②置身花丛,但见“大红芙蓉”花大质丽,灼灼照人,时而薄雾笼罩,若隐若现,犹如戴上面纱的少女,别有一番情致。

③只见坡上坡下,花连花,树挨树,层层叠叠,红绿交替,使人仿佛身临千年前那遍植芙蓉、高下相照的古“锦城”。

④当秋阳普照,寒霜下的“醉芙蓉”闪闪烁烁,似朗星点点,色泽由白色渐渐变成粉红,进而转为大红,奇趣无穷。

A. ③①④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①③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期,我国南方地区遭受暴雨袭击,国家气象局加强了对天气的实时监控和趋势分析。

B.大心有所成就的人,在成绩面前,也会经常鞭策自己,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和能力。

C.近年来,杭州钱江新城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蔚为壮观。

D.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需要积累语言、深入理解,这种寻章摘句的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tuítáng________!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yǐ_______。情yù_______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suǒ

xiè_________便往往触他之怒。

 

阅读下文,自选取角度写篇不少于400字的感想。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予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予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伟华是位诚实而优秀的中学生,一次他到某装有监视器(一种利用电视录像技术进行监视的设施)的大商场购物,购毕,付完款要走时,保安过来对他说:“我们怀疑你偷了本商场的东西,请跟我们到值班室,我们要对你搜身。”

要求:请站在伟华的角度,替他严辞拒绝保安搜身的无理要求。(说两条拒绝的理由)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