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1.解释加点的字

八十得归:  ______

采葵持作______

兔从狗入: ______

不知阿谁:_______

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5.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概括选段内容。

2.翻译“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3.“百战” “十年”在文中怎样理解?

 

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 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 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 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 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 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 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木兰诗》中详写了应征” “荣归” “团聚几个场面而对十年征战的生活只用几句话来概括。这是因为(    )

A. 这些内容虽然有详有略 , 但可以使内容全面 , 叙事完整。

B. 全诗重点在于刻画勤劳、勇敢的木兰这一爱国者形象,而不在于反映古代战争场景。

C. 写诗贵在精炼,这样可以节省笔墨,使全诗更加凝练。

 

指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 (    )

A. ! 黄河 !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C.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D.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翻译句子。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_____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_____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_____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_____

⑤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____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_____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_____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_____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理云bìn_____  pèi_____    shuò_____   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爆竹好惊眠

彭秋平

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老祠堂里的鼓声擂得山响,十里八乡清晰可闻;井台边,时而传来杀猪宰鹅的声音;磨豆腐、蒸米饼、切糖片……忙碌的声音日夜在老屋里喧响。“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有按捺不住的伢子,将新年的头一颗爆竹甩上半空,人间的欢乐便送到九天云霄。

②在名目繁多的乡村过年习俗中,爆竹历来扮演主角:三十祭祖、除夕封门、初二接女婿、初三唱大戏、十五迎龙灯……哪一样都离不开它高亢的开场。乡人放鞭炮除了渲染节日气氛,更主要是用来祈福:在爆竹身上,寄托着农家的期盼——爆竹的响亮或喑哑,是农人预测一年财气、运气、福气旺或衰的征兆。有联为证:“燃几声爆竹,把穷鬼轰开;烧数根蚊香,将财神引来。”许多乡村懵懂少年,后来变得成熟以至老成持重,爆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③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年初一的开门爆竹。

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此时,父亲的脸专注得像幅木刻。有一个除夕,烘着的鞭炮忽然燃着了,噼噼啪啪转眼一挂鞭炮化作一屋烟雾。因之,全家人默默无声地度过了一个年夜,接着便又担惊受怕地挨了一年光阴。

⑤家穷,又想廉价买好货。有种俗称“鸡婆带鸡崽”的鞭炮——一个大的带一群小的,燃放时声音怪怪的,像在叫“隔里隔壁穷——隔里隔壁穷——”邻人不乐意了:“大过年的,怎么来咒穷我们?”以后就没敢再放这种鞭炮,可日子仍然过得喘不过气来。每到年终分红时,一家人谁也不愿到队部去瞅一眼。与我们同住一幢老屋的义道公、驼背伯,家景比我们稍好些,都向着我们。又到过年时,驼背伯说:“咱们三家的爆竹合放吧?”母亲是个明理人,怕沾人家的,迟疑了。义道公说:“三根稻秆搓成一根绳,结实哩;三户人家抱成一团,人多接得起大福大贵。”果然,这一年的炮仗震得山响。尽管这年的光景也没见得好到哪去,但驼背伯他们怜贫恤穷的举动,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

⑥在我们这个三百多户人家的村子,燃开门炮的时间也是有规矩的。尽管没有成文,但哪个敢贸然冲撞?有一个年夜,村头狗生家的大儿子肚子疼,家人在屋里急得团团转,眼瞅着人痛得死去活来,熬到三时,才敢点着鞭炮,抬上病人直奔公社医院,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晚半点钟人就没了。村里的老辈人都说:“祖宗菩萨坐得高——这不?没事!”

⑦开门炮响后,便是伢子们的天下,挨家挨户捡爆竹。有引线的最好;掉了引线没爆响的也有玩头:将爆竹拦腰折成“V”形,围成一圈,点上一个,“呼——”爆竹间相互“火拼”起来,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它们的声、光、色、味交织成一片迷幻天地,让清寒的童年得到了片刻的欢娱。也有的人家爆竹全炸成了纸屑,捡爆竹的伢子了无所获,但切记:不准信口说出“没有”这样犯忌的话来,否则主人定顾不得“孩童言语,百无禁忌”,从门里伸手赏你两个火辣辣的“火烧饼”,还夹一通臭骂。

⑧年年岁岁就这样水一般流走了。如今,乡里人过年再也不必缩手缩脚了,开门爆竹大都是“万编”,电光炮串在一起像数不清的“朝天椒”,个个红、辣、响、快,让人听得酣畅淋漓。唐朝诗人张悦在《岳州守岁》中写道:“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这位宰相在睡梦中被惊醒,连声称赞妙,可见其在除夕之夜的兴奋和愉快,这也是当下新农民的切身感受吧?

⑨为保护环境,城里如今不提倡放爆竹了,这是好事,就让久远的爆竹声在记忆中轰响吧。

(选自《江西日报》)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和爆竹有关的事

父亲

除夕年夜饭后,独自久久地焙爆竹

____

____

狗生家

____

____

挨家挨户捡爆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题目“爆竹好惊眠”的具体作用有哪些。

3.选取合适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1)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

(2)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

4.在乡间,孩子们想着过年,大人们却未必如孩子们所想。正如文中引用的一句俗语“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中列举了乡下过年的许多习俗,请你把这些习俗归纳出来(至少写三个),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习俗的。

 

班级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①千门万户疃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事件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日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麦当劳、肯德基、韩日食品已逐步被中国老百姓接受,圣诞节、母亲节这一类外来节日也纷纷走进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简要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有关传统习俗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惯。

传统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宵节游龙灯,寓意人丁兴旺、迎祥纳福;冬至(前夜)搓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好运发财……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双休日加班的报酬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将“广泛”放到“交换”前面)

B. 石缝间刚强不屈的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刚强不屈的”与“倔强的”重复,应去掉一个)

C.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通过”或“使”去掉其一)

D. 学习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有”的后面加上“无”)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浑浊的污流,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

①沃野千里    ②繁花似锦         ③碧波荡漾    ④星光灿烂

A. ①③②④    B. ③②①④    C. ②③④①    D. ②④①③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xǐng)    奋(kàng)   家(juàn)     幽(qiao)

B. 慢(dài)     辈(xíng)   原(liáo)     叹(kǎi)

C. 洁(jiǎo)    旋(wò)     树(jiù)      绊(jī)

D. 杂(rǒng)    暗(huì)    立(yì)       然(gá)

 

请以并非我想象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叙事完整,有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 600 字。

(3)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班名。

 

灶    台

朱秀坤

⑴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居家过日子,谁家离得开灶台?

⑵砌灶简单,砖块垒就,泥巴涂抹,刷上石灰,半天就成。砌灶也不简单,得省柴,得旺火,锅要热得快,烟要出得净,还千万不能倒了烟囱——民间谓之“倒灶”,须供上猪头三牲,放鞭炮去晦气的,吾乡风俗是也。

⑶灶台是一个家庭温馨和美好的见证。夫烧火,妻当锅,一个添柴,一个揉面,可爱的孩子与小花狗嬉笑成一堆。锅膛内塞一把金黄麦秸,顿时“哔叭”出一团金红焰火,将日子燃得红红火火;竹笼屉一层层加高,团团热气将农家生活氤氲得蒸蒸日上。喷香的白雾钻出窗户与门楣,与厨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互为观照,共同营造一个让他乡游子日夜思念的家。

⑷此时,缸里水满,灶台整洁,饭菜喷香,家人团圆。便是粗粝饮食,也能嚼出心满意足,十分美味。特别是烤得焦黄的饭锅巴,那香气,啧啧,馋人哪!

⑸夜了,勤劳的妻还在灶台前收拾碗筷,夫坐在灶门口搓草绳,孩子找小伙伴捉迷藏去了。一对夫妻,一个“刷刷刷”,一个“窣窣窣”,两人手不闲着,嘴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谈些人情世故、家庭琐事,声音不高,语调平和。头顶悬下一盏白炽灯,橘黄的灯火将擦拭干净的灶台、灶阁上的油盐酱醋佐料瓶、搁在锅盖上的舀水瓢、房梁上挂着的竹篮、灶间的稻草以及墙角的坛坛罐罐,连同夫妇二人涂抹成一片微熏似的淡黄,虽是家常日子,但也平淡温暖。

⑹若是雨天,灯亮着,狗卧在锅膛门口。哪怕无人,透过窗前射出的灯光,能看到一根根雨丝闪着银光轻轻落下,亦让人感到暖意。嗅一嗅,蓦然闻到一阵诱人的香气从灶间溢.出,抬头看到烟囱懒懒地冒着淡淡的炊烟,那锅膛里肯定是烤得流出糖稀的大山 芋——等着孩子回来吃呢。

⑺灶台是一个家庭的热闹之所。灶台上不是“笃笃笃”的切菜剁肉声,就是热锅内 “哧哧哧”的烟油炝锅声,锅膛里则回应出棉花秸、芦柴秆、杂柴爿“噼里啪啦”的爆 裂声,锅里面是水与米、菜与肉“咕嘟咕嘟”在跳舞在争吵,灶台下又是手拉风箱“呱 嗒呱嗒”粗重的喘气呼吸声——如此种种,共同合成了一曲生动活泼的灶台交响曲,天 天上演,百听不厌。

⑻如今啊,连最偏僻的村野,都用上了煤气灶、电饭煲或微波炉,风箱早成古董, 柴草更是进不得厨房。连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也省了,没了旧时的柴火灶,哪来的灶王爷? 没了袅袅炊烟,灶王爷如何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⑼只是,当游子归乡,看不到炊烟飘向天空的村庄,总感觉是寂寞的。看不到大灶 台上翻炒的喷香菜肴,总感觉不是肠胃与舌尖想念的正宗美味。哪怕不说,心里也是空 的。尽管如今城里也有农家饭、柴火灶,不过是个形式罢了,还真不是自家灶台上烹煮 的那个味道,不好比的。

⑽记得我家的灶台上还有一只咸菜罐,家家都有的吧?绿釉、腰鼓形,发出幽幽青光,揭开盖子,一片诱人的老咸菜香。抓两把,炖肉,煮鱼,炒毛豆,烧茨菰汤,如汪曾祺说的:“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那是老家的滋味,乡愁的滋味啊。

⑾那年早春,老母亲去世。后事完毕,告别老屋,我又看到了那只绿釉咸菜罐,打开来,是半罐老咸菜,闻一闻,已是潸然泪下。我知道,那是老母亲腌好了,让我带进城的家乡风味啊……

⑿如今,吃不上母亲腌的咸菜了。老家的灶台并没拆,还在,冷.着.,再没了炊烟。 乡间,还有几户人家烧柴,让袅袅炊烟升上天空,点燃家的温馨,慰藉游子念叨的古典 情怀与似酒乡愁。          (选自 2016 年 08 月 17 日《思维与智慧》)

1.文章以“灶台”为题,有何妙处?

2.结合具体的语境,说出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嗅一嗅,蓦然闻到一阵诱人的香气从灶间溢出,

②老家的灶台并没拆,还在,冷着,再没了炊烟。

3.请赏析第⑺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灶台上不是“笃笃笃”的切菜剁肉声,就是热锅内“哧哧哧”的烟油炝锅声,锅膛 里则回应出棉花秸、芦柴秆、杂柴爿“噼里啪啦”的爆裂声,锅里面是水与米、菜与肉 “咕嘟咕嘟”在跳舞在争吵,灶台下又是手拉风箱“呱嗒呱嗒”粗重的喘气呼吸声。

4.品读第⑻段,说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5.作为“乡村的记忆”的灶台、炊烟已经渐行渐远,而如今的城里却渐渐兴起了柴火灶的农家饭,农家土味引得食客争相品尝。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请分析其中原因。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 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 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 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 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 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 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 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 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 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 箱龟,冬眠时心脏 5~10 分钟才跳 1 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 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 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 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 80 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 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 到 30 多岁,后者却只有 3、4 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 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 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 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 2004 年,有个轰动 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 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 以达到 800 岁!                 (选自《博物》总第 146 期,有删减)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 800 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友也①。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 之。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归, 付其家葬之。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释】①文山:文天祥自号。②辟:征召。③潜:偷偷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吏二缚一人__________           湖中得更有此人______

留燕三年______               非咨询不其致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日以美食奉之       吾欲辱之,何以也

B. 橘生淮南则为橘       为其来也(《晏子使楚》)

C. 更有痴似相公者       王曰,何为者也(《晏子使楚》)

D. 是日更定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

(2)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张千载高谊“高”在哪些地方?

 

《泰州①》

文天祥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 南归,继续抗元。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在后来在福州登位,即 端宗)都在西南方。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1.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

2.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名著阅读与综合实践

“瓦利亚和她的同志们就是在这个地方,在这空旷的广场上的绞架下被绞死的。他在原来竖绞架的地方默默地站了一会儿,随后就走下陡坡,到了埋葬烈士们的公墓那里。 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用枞树枝编成的花圈把那一列坟墓装饰了起来,给这小小的墓地 围上了一圈绿色的栅栏。笔直的松树在陡坡上面高耸。绿茵似的嫩草铺遍了峡谷的斜坡。”

(1)本段文字出自_____。作者是______国家)的______人 名)。选文中的“他”是______在病愈后来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战友。

(2)选文中的环境描写象征着_____

(3)假如你是导游,引导外宾游览树人学校九龙湖校区,并向游客介绍树人学校, 你认为你需要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填空。

(1)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_________________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4)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6)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7)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扬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处处都可以找到 yùn___藏了千年历史信息的文化资源,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 bīn______危的,也有新生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各种文化形态参差多样,勾连交错,互相 shèn______透,形成万花筒般变化多 zī______的文化生态。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民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以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 ④①⑤②③    B. ⑤②③④①    C. ④①②⑤③    D. ②③④⑤①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阿里山纪行》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以作者行踪为线索,展现 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B.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清末明初文学家,号陶庵。还著有《西 湖梦寻》等。

C. 《苏州园林》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 的共同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 林的赞赏和眷恋。

D. 《明天不封阳台》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穿全文,夹叙夹议,不断推进,揭示了人与 自然的正确关系。

 

下列各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放心吧,错不了!”他说,“只要你坚持正确的方向,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判断:句中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

B. 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几十头结成一群, 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判断: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 阳光灿烂、手舞足蹈、报效祖国、今天星期一 判断:这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D. “它静静地躺在王婆婆家桌子抽屉的角落。”判断:这句话的主干是:它躺在角落。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孟非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常常妙语连珠,拥有广泛的支持 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 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C. 树人学校的校本课程以培养孩子兴趣与特长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

D. 从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以来,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 美好。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好的教育能够引导人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B. 现代人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望尘莫及了。

C. 在繁忙而紧张的初中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

倍受感动和鼓舞。

D. 我敬佩女排姑娘们的拼搏精神,她们面对困难不以为意,一次次书写绝地反击的奇迹。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褶(zhòu)皱    朔(sù)风     关隘(ài)        执袂(jué)

B. 红桧(huì)     禅(chán)语   瑰(guì)丽          池沼(zǎo)

C. 斟酌(zhuó)    老鸹(guā)    潋 (liǎn)滟        摇曳(yiè)

D. 怯懦(nuò)     愚氓 (méng)  悖 (bèi)论        龟(jūn)裂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