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一中所指“五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所反映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

(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 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 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 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 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 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 趋向三教合一”    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春秋繁露》云:“与大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

A. 加强集权

B. 独尊儒术

C. 推行教化

D. 顺应天意

 

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

A. 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B. 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

C.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D. 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

 

《易经·文言》中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

A. 知性理性合一的特征

B. 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特征

C. 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

D. 注重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

 

董仲舒说: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这表明董仲舒的义利观是

A.义利并重        B. 重义轻利      C. 先义后利        D.舍义取利

 

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改变人类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三位一体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二  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就具有不可阻挡之势。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动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反思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世界进入了“战后秩序”时期。……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尝试的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未能取得成功: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

—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

材料三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繁荣。

—习近平2016年《G20工商峰会主旨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以中国为例概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的双重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的?试从全球经济视角分析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当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念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19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跨国公司的罪状很多:侵犯劳工权利、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影响力超越国家之上等等。接下来受到攻击的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跨国公司的“奴仆”。这说明

A. 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B.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抵制作用

C. 自然资源成为南北争夺的重点

D. 当今世界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这体现了舒曼的初衷是

A. 掌握联营机构的领导权

B. 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

C. 联合西欧抗衡美苏

D. 实现和德国的和解

 

有人认为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大概是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该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 提供全球经济技术援助    B. 确立了美国全球领导地位

C. 有利于消除各国贸易壁垒    D. 建立了稳定的世界货币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其正确顺序是

A. 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D.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凤阳县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

B.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改变了凤阳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它反映的20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建设经验缺乏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国际形势紧张

D. “左”倾错误泛滥

 

195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A. 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B. 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

C. 西方国家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D.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

 

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 )

A. 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 B.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C. 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 D. 完善人民资本主义

 

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

A. 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 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 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 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这一论断

A. 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    B. 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 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

 

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势头的最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盈利指数

-4.38

7.61

36.93

21.43

70.56

 

 

A.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鼓励

B. “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C. 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D.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从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19世纪的一则名人讣告这样评价他的某项成果:“他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的力大无穷……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位名人是

A. 牛顿

B. 瓦特

C. 西门子

D. 爱迪生

 

有人说,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A. 西班牙        B.荷兰          C.法国         D.英国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这一变化中受益的国家不包括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意大利

D. 英国

 

(题文)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 重农抑商

B. 农商并重

C. 重商主义

D. 自由主义

 

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 草市    B. 夜市    C. 晓市    D. 街市

 

(题文)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B. 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 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D. 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 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D. 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