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①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②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题文)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是

A. 三民主义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条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符合此观点的思想有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体西用

③维新变法思想

④民主共和思想

⑤民主与科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应

A.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一位(近代)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理,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该人士描述的“某运动”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大革命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C.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2014年10月31日,第二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积极响应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号召,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足够文化担当传递了正能量。”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汉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B.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自觉的书法艺术

C.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D. 两宋时期出现追求书法个性的书法家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生活在宋朝的人们可能见到

①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②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③关汉卿的《窦娥冤》

④曹雪芹的《红楼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题文)“以世俗之笔,描写世俗之情,成为明代中后期小说与戏曲艺术创作的主流。”形成此“主流”的主要原因是

A. 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 文人社会地位的没落

C.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D. 市民阶层发展的需要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两代)”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汉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A. 吏治废弛犯罪频发

B. 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C. 严刑酷法主观随意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首倡私人办学,提倡“有教无类”。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还提出了

A. “仁”与“礼”的学说

B. “君轻民贵”“仁政”的观点

C.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D.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

(3)俄、美、中三国对各自经济发展道路成功调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其经济发展的改革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3)材料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世界面貌和人们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材料二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施复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2)材料中反映我国明朝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什么新变化?

(3)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的中国近代企业除表中所列之外还有哪一类?举出代表性的两个企业。中国第一家民办机器厂发昌机器厂是方举赞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上海创建,此厂创办的主要原因条件有哪些?

 

有学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被当作威胁民族独立与政治自由的祸害,而今,它们却被认为是给世界带来积极变化的行为主体。对其“积极变化”理解有误的是

A. 推动了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柞

B. 减少了国际政治分歧与经济差距

C. 加速了资本流动与科技传播

D. 促进了区域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每年春夏之交,位于德国西陲的亚琛举世瞩目。因为此时,这座古老的帝王之都要向那些为欧洲做出特殊贡献的人颁发“卡尔奖”。2002年“卡尔奖”第一次颁发给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欧元。这主要是因为

A. 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 欧元已完全成为广泛流通的世界货币

C. 欧元的使用说明欧洲在政治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D. 欧元不再是由政府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

 

(题文)随着1933年6月银行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制定、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建立,有人说金融中心已从纽约移到了华盛顿。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

A. 经济危机改变了美国经济布局

B. 纽约丧失了全国金融中心地位

C. 美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

D. 整顿金融成为新政核心措施

 

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如:冰岛国家破产;乌克兰股市今年已累计下滑近80%;英国股市暴跌,英国首富、钢铁大王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股票价格自5月份以来,下跌了近三分之二。这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拉大了南北差距

D. 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下表是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状况表。它表明英国

种类项目

原材料

食品

工业制造品

进口贸易

61%

33%

6%

出口贸易

7%

8%

85%

 

 

A. 工业化程度高

B. 垄断世界贸易

C. 国内资源严重匮乏

D. 国内市场大幅萎缩

 

自1981年起,中国曾多次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用于改造农田和发展教育,这说明了

A. 世界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B. 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只有发展中国家

C. 世界银行是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

D. 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实质上反映了

A. 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B. 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

C. 美国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得以稳定

 

在经历了漫长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之后,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签字仪式终于在2001年11月举行。这意味着

A. 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B.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揭开了序幕

C. 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

D. 中国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0%,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

A.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准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 倡导重建世界经济体系

 

(题文)2013年5月27日,一场名为“追寻时光印记”的老物件展览在重庆大剧院拉开序幕,3000多件老物件让我们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下列物件与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A. 个人电脑

B. 长袍马褂

C. 粮票、布票

D. 移动电话

 

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 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 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 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某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及习俗变化的网页,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等栏目。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栏目,最合适的是

A. 流行语言

B. 网络普及

C. 自驾旅游

D. 民航大国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在改革中实践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这条道路是

A.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B.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 大力推行联产承包

D. 限制农民进城打工

 

(题文)“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农业合作社的纷纷建立

C. 50年代末“大跃进”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人民公社化大跃进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