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成为日益世俗化的世纪并非偶然,科学技术的进步破坏了许多人对于宗教启示和宗教真理的信仰。19世纪的科学成就对“宗教真理”破坏性最大的是

A. 牛顿的经典力学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细胞学说

D.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大多数发明者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他们体现了英国人对机械设备、配件和各种机器的广泛兴趣,他们拥有的天赋更多地类似于好奇的修补工人而非科学的思想者”。这表明

A. 英国具有发生工业革命的独特的科技优势

B. 英国最早的科学家都来源于工人

C.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D. 科技发明的灵感基本来自于天赋

 

(题文)安德鲁·乌尔在1835年解释说:“工厂体系的原则……就是用‘机械科学’代替‘手工技术’,将工序分割至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以适应工人的分工和等级。”这反映出工厂体系

A.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B. 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C. 有利于保障工人权利

D. 改善了工人们的劳动环境

 

1838年,达尔文阅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并受到启发:在竞争中适于环境的物种将会留存下来,不适于的将会灭亡,或生成新的物种。由此可见

A. 进化论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之上

B. 自然科学在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影响中得以发展

C. 英国的生物学研究居于世界前列

D. 达尔文对马尔萨斯理论的借鉴缺乏严谨态度

 

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1831—1836年,达尔文随海军考察船贝格尔号作环球旅行,途中目睹过许多自然奇迹,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和化石,经历过地震,归来后致力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由此可见,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得以创立的客观条件是

A. 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B. 世界各地区联系的不断加强

C. 航海技术的长足进步

D. 达尔文对生物学研究的热衷

 

(题文)奥地利的大学教授、波兰裔的社会学家龚普洛维奇于1875年出版《种族和国家》一书,认为世界上在宗教、思想原则名义下进行的各种社会斗争,实质上就是种族斗争。这一思想明显受到了

A. 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B. 启蒙思想的影响

C. 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D.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一位法国物理学家曾经这样评价爱因斯坦:“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最有光辉的巨星之一……按照我的看法,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以下对“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

B.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C. 爱因斯坦丰富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D. 爱因斯坦比牛顿更受人们尊敬

 

“本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欧几里德的数学和牛顿的物理学共同构成了欧洲人的宇宙观,现在看来,它坍塌了。”直接导致欧洲人宇宙观“坍塌”的是

A. 启蒙运动的发展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这部巨著表明,一切能够计时与测量的运动,无论是在地球上的或是在太阳系内的都可用相同的数学公式来加以描述。”该巨著的发表

A. 揭开了近代生物学发展的序幕

B. 鼓舞人们运用理性去探索社会运行法则

C.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改变了物理学界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在此背景下,法国思想家

A. 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B. 开启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C. 表达了对科学的信奉

D. 用理性思考社会的发展

 

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集天文学、数学和力学之大成,运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个新的宇宙结构体系。该体系

A. 揭示了宏观宇宙的运行法则

B. 展示了微观物体的运行规律

C. 统一于相对的时空观念之上

D. 使科学最终完全取代了神学

 

1632年,年迈的他发表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著作理论之大胆超出了教皇准许的范围,最后他遭到“散布异端学说”的指控,并被带上了宗教法庭。材料中的“他”

A. 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B. 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C. 提出了太阳中心说

D. 提出了物体尺缩效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①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事件

1688年

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专制王权

1689年

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8世纪初期

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

18世纪中期

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①②。你如何认识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现政治变革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这一观点体现在美国哪些制度上?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独立解放与和平崛起的起点,而且为夺取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而为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抗日战争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结束了世界的动荡局势

C. 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转型    D. 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

A. 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

B. 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

C. 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

D. 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

 

下图为1948年、1962年美国与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所占份额,该表格说明了

A.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 美国对欧贸易逆差

C.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D. 西欧经济快速发展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 已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量

D. 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旋昂,誓与列强征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罗者千夫莽”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是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在京城、直隶、天津、山东各地,八国联军开始斩杀中国官员。下图是1900年底英军在北京菜市口监斩清廷官员,分析此史料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此举符合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B.此举是在执行《辛丑条约》的规定

C.此举说明八国联军曾在华实行直接统治

D.此举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或骨灰埋在别人的土地上,虽然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或骨灰掘走。”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 大祭司和皇帝共同治理国家    B. 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不受保护

C. 宗教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D.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有学者认为,《独立宣言》颁布后的美国“不能算是一个独立国家。她既没有财权,又不能征税,更无法维持一支常备军,对新生的国家在许多方面都起着消极的作用。而资产阶级和一切有产者都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维护既定的秩序”。因此,当时的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 必须改变现有的不合理体制

B. 必须增加税收保障政府运转

C. 必须建立常备军来保卫政府

D. 必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局势时,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A. 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B. 世界经济全球化

C.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 第三世界的崛起

 

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当他把这幅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下列对李鸿章的下联理解正确的是

A. 清王朝整体的软弱导致被迫签约

B. 李鸿章本可以不理伊藤博文

C. 玉帛是精品,李鸿章愿意做“玉帛相将”

D. 李鸿章无视皇权,说自己有帝王度量

 

对下列几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信息概述最准确的是

A. 中国积极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B.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正逐步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作

 

(题文)朱自清说“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愿望是

A. “打土豪,分田地”

B. “要和平,争民主”

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 )

A. 直接民主    B. 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 代议制民主    D. 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1881年,在巴黎公社失败十周年之际,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强调: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这里说的“特殊条件”指

A. 巴黎工人不掌握军队

B. 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

C. 缺少社会主义者的领导

D. 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工人

 

(题文)“在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之后。……普鲁士改革具有全德的意义,它为德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即走向现代的时代。”推动德国走向“现代的时代”的政治前提是

A. 拿破仑战争打击了封建制度

B.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统一

C. 1871年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制

D. 德意志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了最高权力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A. 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B. 罗马法具有理性色彩

C. 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D. 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