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控制中国经济核心区,利用洋教反清;义和团运动从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深入中国政治核心区,扶清灭洋。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南北方农民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不同

B. 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

C. 对西方宗教由接受到反对的态度变化

D. 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胜利的主导力量

 

(题文)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改良道路受挫

C. 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 洋务运动失败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A. 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 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 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 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题文)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据图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能让外国人到长江流域游历、经商和传教

B. 使战争中获得的部分权益能得以落实

C. 确保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D. 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清朝一般都将军机章京每日抄录明发、廷寄谕旨的簿册放到“上谕档”以备考查,然而道光帝对鸦片战争的谕旨却不见“上谕档”,而在“剿捕档”。“剿捕档”本是用来抄录平叛镇反事件谕旨的簿册,将于英国的战事等同于平定叛乱。这表明晚清时期朝廷

A.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天朝上国”的观念

C. 比较理性的认清了鸦片战争

D. 已经有了近代化意识

 

宰相俾斯麦提交的议案因下议院的反对而遭到否决,随后他采取强硬的手段,把议员请到了宫里,直接对议员宣称议案已经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并解散了议会。这反映了19世纪晚期德国

A. 上下议院都不拥有立法权

B. 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 宰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D. 君主形式上掌管着国家大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 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C. 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 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 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1790年,英国人柏克说:法国人追求纯粹的理性和权利,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迎来的将是君主制的毁灭、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法国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无可挽回的灾难。这一观点

A.预见了人类未来的政治走向

B.否定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功绩

C.强调了君主制存在的合理性

D.批判了法国大革命的理念

 

法国《1791年宪法》在选举制度上规定,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称“积极公民”,有选举权;《1793年宪法》则规定,凡年满21岁的男子都享有选举权。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启蒙运动的影响

B. 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37年,罗斯福再次当选为总统后对他的助理说:“首席大法官领我宣读誓词,当他读到‘捍卫合众国宪法’时,我心里就在说:‘嗯,但这是我所理解的宪法,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解决危机必然以牺牲民主为代价    B. 总统在非常时期欲加强其行政权

C. 罗斯福新政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    D. 最高法院阻挠了总统的新政之路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

B. 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

C. 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

D. 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

 

1784年2月22日,持有国会授予海上通行证的船长格林,率领着“中国皇后”号离开了纽约港,目的地是中国广州。“‘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是1784年8月28日”。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B. 总理衙门负责相关接待事务

C. 新生的美国刚赢得完全独立

D. 该船出行得到联邦政府允许

 

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B.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C. 工业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 资产阶级革命的有效推动

 

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就苏格兰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之事,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 )

A. 英王只是国家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B. 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 根据法律,女王在公投上不偏袒任何一方

D. 即便独立,女王仍然是苏格兰的国家元首

 

1789年,有学者说: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完善之处,就是不平等的代表权……好些选举代表、要他们为国家制定法律的人,就总体而言,是掌握了土地的人,或组成法人团体而控制商业的人。材料反映了

A. 革命维护了传统地主的利益

B. 商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逐渐丧失

C. 英国宪政的实质是王权专制

D. 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有史学家评论近代英国某一历史事件:“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都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的:王权保留了,但丧失了它的专制性质;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在形式上承认了国王的最高地位.”这一历史事件是

A. 处死查理一世

B. 光荣革命

C. 克伦威尔独裁

D. 责任内阁制瓦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评价说:罗马法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最完善的法”,也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对此理解最全面的是

A. 罗马法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罗马法随国家疆域拓展而发展完善

C. 罗马法为社会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

D. 罗马法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冲突

 

古罗马大将恺撒(公元前102-公元前44)进军埃及,与埃及女王一见钟情,并有了一个儿子。恺撒归国后,女王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罗马法庭的处理方式最有可能是

A. 依据公民法拒绝女王申请

B. 请求凯撒裁决并修正法律

C. 依据万民法同意女王申请

D. 运用自然法精神理性判决

 

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罗马法

A. 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了重视    B. 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C. 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    D. 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在古罗马的立法体系中,法律的原则、制度都直接针对社会上新出现的法律问题。并且罗马国家的立法大多是通过审判机关的司法实践与法学家的活动来进行的。这说明罗马法

A. 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B. 包含了成熟的法学理论

C. 不划定公法和私法界线

D. 强调司法实践要理性务实

 

《十二铜表法》中的第三表规定,在一定时期后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至台伯河以外之外邦;如果有多数债权人时,他们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出罗马法

A. 维护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B. 保留了野蛮的奴隶制习俗

C. 成文法比习惯法更残酷

D.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

 

古代雅典公民很少直接经商,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同时法律禁止个人过多兼并土地。这一现象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

C. 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

D. 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公元前5世纪,雅典法律规定: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的富有的外乡人。这反映了雅典

A. 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差距大

B. 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国情

C. 严格限制公民权利的扩散

D. 保证本民族血缘关系的纯正

 

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这说明古雅典

A. 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B.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 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 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 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 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下表为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表中信息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 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尚书·禹贡》中有禹划天下为九州之说;周朝进一步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观点;战国思想家邹衍提出了华夏九州为“小九州”,为“中九州”之一;“中九州”又为“大九州”之一。由此可知先秦

A. 已经了解亚洲大陆之外各大洲的情况

B. 人们对“天下”认识的视野逐步开阔

C. 逐步放弃了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思想

D. 民族交融改变了传统的夷夏之别观念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