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末苏杭地区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 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D. 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和扶植小农经济,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保证政府的财源和兵源

 

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的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

A. 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加密切    B. 发生的范围领域广泛

C. 工人的干劲增大    D. 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程度加强

 

1819年,在一个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

A. 研制成了发电机    B. 发明了内燃机

C. 发明水力织布机    D. 改良了蒸汽机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        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          D、商业的繁荣发展

 

《东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从中得出的信息最确切的是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C.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时间限制 

D.江南经济的繁荣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这反映出明代

A. 土地兼并严重    B. 小农经济的弱化

C. 商品经济发达    D. 井田制得以恢复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彼得盖伊在起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 法国    B. 英国    C. 德国    D. 美国

 

英国棉织品的产量从1785年的4000万码增至1850年的20亿码;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到1850年的225万吨。这些变化主要说明了

A.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 资本主义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C. 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工人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l 876年,《河流防污法》。其主要背景是

A. 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B. 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C. 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 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 东方的借鉴学习    B. 西方的殖民掠夺    C. 正常的文化交流    D. 封建主阶级衰落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造成这种重大影响的事件是(  )

A. 郑和下西洋    B. 新航路的开辟

C. 丝绸之路的开通    D. 富尔敦发明汽轮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限制商人的政策

C. 禁止经商的政策    D. 反腐倡廉的政策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的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力量。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的发展

C. 鸦片的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影视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大作坊里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这种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

A. 官营手工业

B. 田庄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小企业

 

《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 “人定胜天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 “不误农时的思想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器牛尊,牛鼻上穿有环。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社会 (  )

 

A. 人们酗酒成风                 B. 牛的数量很多 

C. 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D. 青铜器均以牛为造型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下列生产工具中,符合史书记载的是            

A. 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

 

儒家学说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官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率先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性善与王道教化有着不相容的矛盾……对于荀子主张的……圣人性恶论,他认为这必然会破坏君主专制赖以成立的重要支柱,即圣人代天立道和行道的灵符。所以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较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讷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对前贤人性论思想的态度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对儒学的补充和发展。

(2)据材料二并结合唐宋之际思想界的状况,分析儒学为什么要走向“精微”,概括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淸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儒学生命力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

——许绰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及深远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古代城市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运河和沿海地区发展

B. 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导致古代城市难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

C. 中国古代实行抑商政策,明清又实行锁国政策

D.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

 

从晚商墓葬挖掘来看,大小墓葬中普遍葬酒器,这一史实反映了

A. 商朝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B. 商朝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 商朝奴隶制度趋于瓦解    D. 商朝人用饮酒仪式祭祖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需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作者强调的是 ()

A. 专制主义的来源    B. 中央集权的特点

C. 政府重视水利兴修    D. 小农经济的缺陷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