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 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B. 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 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D. 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则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最恰当的评价应是

A. 都是片面的

B. 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 都阻碍了历史发展

D. 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主要还在于

A. 抗清斗争高涨

B. 社会相对安定

C. 西方思想的影响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 正统的孔孟学说    B. 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C.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某天,临上课时,同学甲说:今天的风真大,天气有点冷。同学乙说:今天的风凉爽,好天气。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类似(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普罗泰格拉        D.亚里士多德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孔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王阳明——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C.程颐——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D.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 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C. 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D. 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仁者爱仁      存天理,灭人欲      天人感应     民贵君轻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历史探究课上,教师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进行设计,提出三个观点,让学生讨论,以便加强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观点1:“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观点2:“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观点3:“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上述观点所对应的思想是

A. 1—儒,2一法,3—道

B. 1—儒,2—道,3—墨

C. 1一墨,2一法,3—道

D. 1—道,2一墨,3—儒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谷”具体指

A. 私田的大量开垦

B. 商人地位提高

C. 诸子百家争鸣

D. 诸侯重视教育

 

【历史一选修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皇后卫子夫的外甥)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北击匈奴。他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故屡立战功。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皆加官为大司马,管理军事行政事务。

汉武帝为霍去病修建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霍仲孺的私生子。其父未曾尽过一天当父亲的责任。霍去病却为霍仲孺置办田宅奴婢,并将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李敢,李广之子,李广因卫青而死)乃击伤大将军。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汉武帝为他隐瞒了此事。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公元前117年,卒,年仅24岁。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霍去病得到重用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霍去病。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历时三个月(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的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抵抗最坚决、最持久、战绩最显著的一次大会战。淞沪会战期间担任作战部部长的黄绍竑,作战后日记说:“最高统帅(指蒋介石)的决策,是要以主动的姿态,先把上海敌军根据地摧毁,即使不能将敌人根据地铲除,亦须吸引其兵力到这方面”。会战后期,蒋介石在苏州召开的高级将领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如果我们在这次上海战争发生以后,到双十节为止,不能以壮烈的牺牲,予倭寇以最大的打击,……则本月5日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正义演说,不会发表,国联谴责日本暴行的议案,也不会通过”。

——据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厅《上海作战日记(1937年8月11)》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淞沪会战的积极影响。

 

【历史一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厘金制度原为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天国经费而举办的一种临时性、地方性税收,后来逐渐通行全国。民国初期继续沿袭清朝厘金旧制.“无物不税,无地不税”,“厘卡林立,重益课征,商民既受痛苦,税吏更复多中饱,蠹国害民”。1930年底南京财政部发出的裁厘通电称:“全国厘金及由厘金变名而含厘金性质者均应于本年12月31日止,一律永远废除。”为弥补裁厘引起的财政损失,财政部决定于1931年1月1日起,对国内大宗机

制工业品征收出厂税,称之为统税。开征项目为棉纱、火柴、水泥。统税具有以下特点:1.在货物出厂(场)时征收,未出厂的货物不得课税。2.一物一税,不得重复征税。3.国外输入的统税货物,同样纳税。4.全国采用同一税率。最终,各项统税几经改制及提高税率,成为国民政府的三大税源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关税和盐税。

——摘编自曹必安《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税述评》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进步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三十年度国立中大、武大、浙大、西南联大招生“中外地理”试题(非理工组试题)

(1)四川为中国民族复兴根据地,其故安在?试就地理、地形、物产、人口诸端,分别说明之。

(2)试由广州乘火车赴胪滨(今满洲里市,内蒙古),列举沿途所经重要城邑十处。

(3)日本在贸易经济方面,依赖于美国者甚多,试略述之。

(4)目前在德国控制下欧洲国家有几?试列举其名。

——徐咏平编著《到大学之路》

提取材料中任意两条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东十三行,以政治而言,行商有秉命封舱停市约束外人之行政权,又常为政府官吏之代表,外人一切请求陈述,均须有彼辈转达,是又有惟一之外交权;以径济而言,行商为对外贸易之独占者,外人不得与中国其它商人直接贸易。此等特殊制度,无论中国外国,皆蒙不利。鸦片战争,即为击破此种外交制度及通商制度而来,自此一战,中国一蹶不振,外交经济,皆为不平等条约所束缚,百年以来,皆受十三行所贻之祸

——朱希祖著《广东十三行考》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在此后200多年里,东印度公司享有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这个权力在1813年被取消后,该公司仍然继续拥有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垄断权。直至1834年才被取消。1623年詹姆斯一世又授予公司任命官员、审判和惩罚下属的权力。1661年,査理二世扩大公司权力范围,可宣战、媾和、维持军队、设立法庭和独立处理与印度及其他国家的关系。由于公司成立时没有得到国会一个便士的支持,因此它具有相对独立性,避免政府对自己行动的干涉。

——据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获得和解除分别体现的经济思想,概括指出与十三行相比,东印度公司的不同之处。

 

下表为1750年-1913年人均工业化程度(英国1900年人均工业化程度=100)

由表可知,这一时期

A. 工业化缩小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B. 亚非拉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停滞

C.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

D. 英国是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出现了如下现象:新的国家机构急剧增加;联邦工资名单日益扩大;政府在几年之间,债务增长了一倍多。这一时期美国

A. 垄断资本出现并壮大,控制国家政权

B. 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C. 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

D. 运用新的经济理论,减少国家干预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一个为人尊敬而又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去行善,却无力去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从中可以看出,伏尔泰主张

A. 剥夺君主统治权

B. 推行渐进改革

C. 培养君主的道德

D. 实行分权制衡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学者马克辛·伯格说:“蒸汽机长期以来被18世纪史家看作发明和创造的关键指示器,但是18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和上漆的纸型托盘等全新精细消费品的爆发。”据此可以推知

A. 蒸汽机给奢侈品生产提供新动力

B. 奢侈品消费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C. 奢侈品比蒸汽机更利于社会发展

D. 奢侈品消费拓展了英国的市场

 

下图反映了我国当时

A. 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B. 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正比例增长关系

C. 工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D. 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下图为漫画家张汀于1946年所绘《城头变幻大王旗》。对该漫画意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揭示了美国企图独霸中国的野心

B. 揭露了蒋介石出卖主权一意内战

C. 谴责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恶劣行径

D. 讽刺了蒋介石勾结美日丑恶嘴脸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

A. 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B. 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

C. 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D. 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

 

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B. 政府加大报刊审查

C. 预备立宪取得一定成效

D. 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在中国古代考核地方官员的述评材料中,往往可见“祷雨辄应”、“祷雨即沛”、“竭诚祷雨”等内容。这说明

A. 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B. 君权神授思想根深蒂固

C. “祷雨”是地方官主责

D. 重农思想影响官员升迁

 

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A. 经济结构急速变动

B. 传统秩序受到冲击

C.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 民众娱乐生活丰富

 

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 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 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 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A. 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 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 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 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材料 封赠制是指官员的亲属可获得相应官职和封号的制度。元朝封赠制是推行汉法的结果,武宗即位后,使其制度化。宋时高级官员的亲属才能被封赠,元代一品至七品的官员均可封赠。在宋朝凡是属于同一封赠等级的官员,亲属受封的官职是固定的,而元朝“每遇子孙升品,其父祖随迁,母妻同”,同时监察御史有“体察”之责,“若有诈冒不实,并行追夺”,还规定“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许再嫁”等。宋朝封赠一般是“通大礼”方许申请,元朝则规定正从七品至正从六品,止封一次,升至正从五品,封赠一次。升至正从四品,封赠一次等。当时的儒者评价封赠“使居执役者,明见赃吏之被祸,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孥,尽不免于戳辱;又见廉史之蒙福,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妾,俱得享于荣华。”

——据《元典章》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