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研究者认为,这部著作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苦口婆心

②丽江古城景色秀美,风光旖旎,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但多年来游客投诉却居高不下,近日再度被国家旅游局严重警告,限期整顿。

③大学生进驻社区是新时期上山下乡的尝试,他们虽然经验不足,甚至毫无经验可言,但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也能大同小异

④只有一支优秀的队伍才能产生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品,在科普创作人才奇缺的今天,建立一支优秀的科普创作队伍还任重道远

⑤怀旧是文学的一个永恒母题,往事烟云常常会不期而至,浮现盘桓于一个人的心间脑际,缭绕不去,让人感怀不已。

⑥进入黄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顿时你会产生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两句写出了英雄刘裕当年大举北伐的威猛气势。

(3)在《逍遥游》中,庄子用“                    ?”两个问句探究了天空呈现深蓝色的成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1)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丝。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2),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和季节,“无语问西风”,表明词人是在内心相问而没有表达出来。

B. 上片三四句写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像被胭脂染过,这是词人黯淡心境中的一抹亮色。

C. 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愁怀难遣。

D. 下片前三句总领下片,以夸张笔法写词人客游他乡,天涯浪迹,萍踪不定,漂泊东西,由此引出“人生如寄”的感慨。

E. 最后两句,笔调顿挫,“莫匆匆”三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而又内心彷徨的心态。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B. “服阕”,指守丧期满后除服(不再穿丧服)。

C. “迁”,在古代有调动官职之意,多指升职,“左迁”则是贬官降职。

D. “太守”,秦朝至明清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密重情义,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 李密有才干,拜谯周为师,被其门人比作子游、子夏;失蜀时多次出使吴国,因颇有辩才而得到吴人称赞。

C. 李密善为文。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肯定了李密的才能和孝心,进而答应了他的请求。

D. 李密巧进谏,他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以诗进谏,表达了对当时官场不良风气的不满,让武帝感到愤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总体呈现出质朴的风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以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的造型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的结果。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是唐宋时期夸张风格的集中体现。

经历了唐宋时期定型,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类型方位虽大致继承了前代,但对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加以调整,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

(选自于志飞、王紫微的《麟角峥嵘数脊兽》,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脊兽是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中屋脊上常用的一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

B. 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

C. 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配舍固定檐口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

D. 春秋晚期的瓦饰皆为手工捏塑,造型感强烈,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因而各具特色,为后来脊兽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制瓦技术在南北朝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生产逐渐由捏塑转变为模制,随之也由此前的单独制作逐渐形成了整体制作。

B. 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

C. “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发端于初唐时期的瓦当,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初步定型于北宋后期,样式与明清比较趋近。

D. 从隋唐莫高窟壁画中可以看出,寺院建筑由于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作为装饰,因而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

E. 明清时皇家建筑、寺庙建筑在脊兽方面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的加强。

3.中国脊饰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欢乐行程  阿来

一场雪就把萧索大地变成了天堂。

阳光照亮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孤零零的村庄和覆盖这一切的白雪。野鸽群在天空中往复飞翔,搅起一个巨大的欢快声音的漩涡。

满屋子的亮光使格拉醒来,他一醒母亲就知道他醒过来了,不是相依为命的人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你不能穿新鞋上路了,”她的声音从外屋传来,“下雪了。”她的声音显得那么兴高采烈,“你就系一条新腰带吧,红色的那条。”母亲又喊:“快点啊,次多都来了。”

次多是一个大家庭的孩子,他家里有一些值钱的东西。这种家庭出身的人往往精明强干。但次多的一切却和家里人相反。现在,次多像平时一样拉着架子车来了,那样忧郁,那样沉默。车上装一袋胡豆,胶皮轮子压过积雪咕咕作响。等格拉吃完东西,次多已经把他那一袋胡豆弄上车了。于是,两人上路了。

两个乡村的孩子,拉着重载的架子车从村子里出来,去三十里外的镇子刷经寺。用胡豆去换大米。“刷经寺,”格拉叫道,“我们要到馆子里吃好吃的东西了。”“你有钱?”“阿妈给了我五块钱,以前是留下过年的,她说有了米过年就不要钱了。就把钱一张一张数给我了。”“我只有一个馍馍。我以为会给我一块钱的,他们有,你知道。只有一个亲人,那样子才真好。”“我知道人家说阿妈话有多么难听,可我爱她。”平常,和母亲一样总是没有来由就高高兴兴,被人说成是一种疯癫的格拉。现在他一声不响了,弓下身子拉车。

刷经寺镇比以往哪一次见到的都还要洁净美丽,房檐上挂下一串串晶亮的水珠,满世界都是水珠溅落的声音。融化的雪水在平顶上汇聚到一起,从漆成红色的落水管中跌落,那声音竟有一条小河奔泻般的效果。格拉和次多提着秤,在一家家屋檐下进出,称出去胡豆,称进来米。遇到干脆的人家就用盆啦碗啦大致量一下。单数门牌的给格拉,双数门牌的给次多。在落水的屋檐下穿进穿出,两人的头发和双肩都给打湿了。

他们开始花钱了。

次多在文具柜台前站住了。隔着玻璃是一柜子乐器,中间一大盒紫色的竹笛。次多的腰就弯下去,鼻尖一直碰到玻璃上。次多喜欢吹笛子,他熟悉各种乡间民歌的曲调。但他那支笛子已经开裂了。村里会做笛子的那个老人也已经死了。格拉就给次多买下了一支。用了一块三毛钱。

次多说:“笛膜。”声音很小。格拉听到了,又为他买了笛膜和一束红色的丝线穗子。

“我记住,一块六毛了,我要还。”格拉用力拍拍次多的肩膀:“你的眼睛要漏水了,伙计。我阿妈说好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你阿妈真好,格拉。”格拉又捶比自己长得高大结实的次多一拳头。

他们走到大路中央,化雪后出来寻食的鸟在他们周围起落,飞翔,鸣叫。他俩掰碎手中的馍馍抛撒给鸟们,因而招来更多的鸟在他们四周起落飞翔。平生,他们第一次如此不珍惜粮食。鸟群因此歌唱。麻雀,百灵,画眉,还有羽毛黑白相间的点水雀,鸟翅扑噜噜响。

“吹一下新笛子。”次多就给新笛子挂上红色的丝线穗子,给笛子上膜,并告诉格拉,笛膜是从芦苇中掏出来的。格拉问那么什么是芦苇,你见过吗?次多说我和你一样,但书上说它长在大水边,是像竹子的草。

于是,格拉说:“聪明的伙计上车吹吧。”自己拉起车子往前走了。次多绝对相当地聪明,不识谱也没有谱。抬手就吹出当时流行四方的歌曲。先是电影《农奴》插曲。后是《北京的金山上》。笛声一路在化雪后变得滋润的山野间飘荡。将要入冬的山野竟有了初春时的那种气息。那样地明朗清爽。融雪水甚至把有些封冻的河面上的冻重新破开,露出一汪汪平静的绿水。

车子在飞驰。

笛声也开始模仿群马飞奔的急促声音了。优美的笛声是多么流畅啊!

于是车子越来越快。

人飞起来,车子也飞起来,离开路面冲向了河边。

两个孩子腾身而起,尖叫着,比车子飞得更高更慢。他俩得以看到米口袋落在冰上,车子继续前冲,带着七零八碎的东西沉入了河水中央。然后,他们才摔在了沙滩上面。

两人都晕过去了一小会儿。但又很快醒过来,居然一点没有受伤。“我死了吗?”“没死,你飞起来了。我死了吗?”“没死,你也飞起来了。”两个人大笑起来。米流进河里,被一个小小的漩涡慢慢依次吸附到冰层下面去了。那下面,还有他们的车子。

“笛子,”次多问,“笛子呢?”“笛子呢?”格拉又问。

两人就在沙滩上狗一样爬着到处寻找笛子。到后来却发现,笛子依然紧握在次多自己的手上。

这次,两个孩子笑得更厉害了,一直把眼泪笑了出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格拉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的善解人意让格拉也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与精明能干、忧郁沉默的次多形成鲜明对照。

B. 文中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如次多“腰就弯下去”“鼻尖一直碰到玻璃上”,突出了次多沉默、拘谨的形象。

C. 化雪后寻食的鸟儿和文章开头的野鸽群相互呼应,它们都象征了孩子旺盛的生命力,暗示了他们脱离家庭束缚后雀跃的心情。

D. 小说以发生突如其来的意外后,两个孩子发现笛子还在手中的欢笑结尾,表现了孩子们的单纯、开朗。

2.小说中多次描写次多的竹笛声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本文在多个方面与沈从文的《边城》有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的主旨、写作风格两个方面,对两者的共同之处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我国戏曲的源头是巫舞觋歌。原始戏剧充满着宗教、神话的祭祀仪典精神。随着社会发展,戏剧祭祀仪典的意义逐渐淡化,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开始逐步触及戏剧的主要审美特征。西方的广场剧、庭院剧,我国的社火百戏、庙会演出,这些戏剧形态一直与社会底层观众紧紧结合在一起,当它们走入宫廷,就丧失真实、质朴的本性,趋于绮丽矫作、空洞乏味,失去了社会底层观众和生命力。我国戏曲诞生之时就与儒家礼教文化意识背离。戏曲艺术是“礼崩乐坏”而禁登大雅之堂的,戏曲演员与奴婢相等。我国自唐末后,商品经济逐渐发达,市民口味在审美领域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俗文化作为一种新生力量逐渐打破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一统局面,戏剧艺术开始繁荣。市井民巷的勾栏瓦舍里上演着说唱、影戏、傀儡戏、杂剧百戏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戏剧门类。从宫廷歌台到村社庙会,上至天子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乐此不疲。这些文化平民化的现象逐步为我国戏曲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尽管如此,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一直存在。从我国历史上看,《香囊记》、《目连救母》这些充满浓重礼教色彩的传统戏曲,西方中世纪的“神秘剧”等宗教戏剧、古典主义时期的宫廷戏,都因过于注重宣传教化,丧失了戏剧的本质特征,只能存在一时。经久不衰的经典都是贴近社会底层观众的作品。而当代戏剧的发展更注重戏剧艺术创造与观众欣赏间的互动关系,不回避商业化、大众娱乐化,甚至希望以“票房”、“商业化”为某种尺度来检验其戏剧观念的可取性。因为在世俗文化发达的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代表着审美文化的取向和艺术作品的价值评判标准。但就其总体脉络而言,古今中外的戏剧主要以通俗文化、世俗文化为审美特征。

戏剧的审美特征离不开物质的承载与呈现。剧场作为戏剧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对戏剧审美特征的表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戏剧的审美形态从诞生初期的宗教祭祀演变为大众审美娱乐后,剧场的角色也随之开始发生转化。从古希腊圆形剧场到西方近现代的封闭式剧场,从我国古代的勾栏瓦肆、歌台庙会到现代实验小剧场,虽然其特点和功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场所。它们召唤和调动参与者从日常生活角色转为审美角色,使其进行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另外,观众参与的广泛性和随意性使戏剧艺术成为大众狂欢式的审美形态。强烈的节奏、高亢的声腔、喧闹的人群,戏剧观演双方在这样的审美交流中,忘记周围一切,不去想生活的困苦,一切都化入浑然忘我之境,把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摘自徐海龙《作为审美文化的戏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中国的巫舞觋歌,这些中西方原始戏剧形态都充满着宗教、神话的祭祀仪典精神。

B. 中西方各种戏剧形态进入宫廷之后,就会由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趋于绮丽矫作,失去生命力。

C. 我国古代戏曲虽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儒家礼教文化意识冲突,但仍存有一些充满浓重礼教色彩的剧目,如《香囊记》《目连救母》。

D. 剧场是戏剧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戏剧审美特征得以呈现的物质载体,对戏剧审美特征的表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社会发展,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这些历史演变标志着戏剧祭祀仪典的意义逐渐淡化。

B. 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是评判戏剧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所以注重创造与观众间的互动是未来戏剧的发展方向。

C. 古今中外的戏剧以通俗文化、世俗文化为主要审美特征,但也不排除宫廷贵族文化、道德教化的渗透。

D. 无论是古希腊圆形剧场,还是我国现代的实验小剧场,都能够召唤和调动参与者以审美的角色进行艺术创作与欣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戏剧艺术从诞生之时被禁登大雅之堂,但唐末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市民化现象的出现,戏曲艺术逐渐繁荣。

B. 多样的戏剧样式广泛分布的戏剧表演场所以及多元的戏剧观赏者,都是戏剧文化平民化的一些具体体现。

C. 剧场的角色会随着戏剧审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就目前来看,剧场已经成为了实现大众审美娱乐的主要场所。

D. 戏剧艺术大众狂欢式的审美形态呈现为:戏剧观演双方以充满动感的审美交流,忘却周围一切,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名牌大学在读女博士出国参加重要会议,却因以致导致误机,便大闹天河国际机场,掌掴一名机场工作人员,被机场警方依法行政拘留10日。对此,法航将其列入了黑名单,全球范围拒绝承运。机场也向中国民航局申请将其列入中国民航黑名单旅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右面是某网站建立项需求调查阶段的流程图。请用简洁的文字说明其流程内容,不超过8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除了水之外,生活中的流体还有空气。  ①    ,使得我们这个世界有风雨雾霜雪等复杂的气候;空气随处流动,才形成让人欢喜让人忧的风;水的循环导致了雾霜雨雪的产生。地球内部的熔岩也在不断地流动,形成了地磁场——有效地屏蔽了宇宙中大量的高能辐射。正是这些液体的存在,  ②    。要保护这个美好家园,  ③    ,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好地球上的流体。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夏至过后,  ①  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向南移动,  ②  气温会继续升高,  ③  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这段时间,  ④  空气对流旺盛,午后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是对这种天气的真实写照。  ⑤  ,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它常常带来地质灾害,  ⑥  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选项

A

虽然

/

因此

鉴于

/

从而

B

尽管

/

因而

由于

然而

进而

C

虽然

但是

因此

由于

然而

从而

D

尽管

但是

因而

鉴于

/

进而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车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兼具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优势,不依赖钢轨行驶,单次充电10分钟可满载行驶25公里。

B. 暑假来临,许多家长准备为孩子报兴趣班,专家建议,挑选兴趣班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切忌不要头脑一热就做决定。

C. 截至5月18日,我国的可燃冰开采量总计12万方,已经打破了日本的记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

D. 今年办理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业务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具有我省户籍且1998年9月30日以前曾在我省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过的人员。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但风格清新明丽,而且语言简洁通俗,平易近人,在唐代流传最为广泛。

②杜塞尔多夫乒乓球世锦赛上,丁宁顶住赛前舆论压力,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女单冠军,确实是众望所归

③《长征组歌》的词曲作者肖华怀着长征战士的豪情和诗人的激情,以翻云覆雨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语言,深情描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

④因央视《百家讲坛》而成为公众人物的净崇年先生,在上大学期间,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那里琳琅满目的图书吸引着他。

⑤综艺节目一向以“快节奏、娱乐至上”闻名,《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用文化感染人,成为了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⑥人生难免会经历挫折,面对生活中的痛苦,我们可以抒感慨、可以发牢骚,但是,千万不要在心里耿耿于怀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2)《蜀道难》中引用神话故事,写秦国开发蜀地的句子是:“                      。”

(3)《饮酒(其五)》中,陶渊明虽居闹市,却没有感到车马喧嚣的原因是“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九江口作【注】

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漭漭”二字充分表现了秋雨过后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阔的特点,使本诗开篇气势不凡。

B. “驿门”二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写出了作者因当时水势浩大,舟行困难,而对赴任逾期的担忧。

C. “明时”二句是说这是一个圣明的时代,没有人才会被遗弃,自己被贬谪,乘一叶孤舟随遇而安就行。

D. 诗中作者化用屈原“鸷鸟之不群兮”之句,以鸷鸟自比,表达虽然处境艰难,但志向不改的愿望。

E. 本诗融写景与抒情议论为一体,前六句重在写景,景情相生;后六句重在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2.本诗虽是贬谪之作,但并不颓悲,而是境界高迈。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序,字次伦,义阳人也。序世为名将,累迁鹰扬将军、江夏相。兴宁末,梁州刺史司马勋反,桓温序为征讨都护往讨之,以功拜征虏将军,封襄平子。太和中,迁兖州刺史。时长城人钱弘聚党百余人,藏匿原乡山。以序为中军司马、吴兴太守。序至郡,讨擒之。事讫,还兖州。

宁康初,拜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镇襄阳。是岁,苻坚遣其将苻不等率众围序,序固守,贼粮将尽,率众苦攻之。初,苻丕之来攻也,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谡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余婢并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序累战破贼,人情劳懈,又以贼退稍远,疑未能来,守备不谨。督护李伯护密与贼相应,襄阳遂没,序陷于苻坚。坚杀伯护徇之,以其不忠也。序欲逃归,潜至宜阳,藏夏揆家。坚疑揆,收之,序乃诣苻晖自首,坚嘉而不问,以为尚书。

太元中,苻坚南侵,谢石率众距之。时坚大兵尚在项,苻融以三十万众先至。坚遣序说谢石,称己兵威。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于是石遣谢琰选勇士八千人涉肥水挑战。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序乃得归。拜龙骧将军、琅邪内史,转扬州豫州五郡军事、豫州刺史,屯洛阳。

后丁零翟辽反,序遣将军秦膺、童斌与淮泗诸郡共讨之。其后慕容永率众向洛阳,序自河阴北济,与永伪将王次等相遇,乃战于沁水,次改走,斩其支将勿支首。参军赵睦、江夏相桓不才追永,破之于太行。永归上党。时杨楷聚众数千,在湖陕,闻永败,遣任子诣序乞降。序追永至上党之白水,与永相持二旬。闻翟辽欲向金墉,乃还,会稽王道子以序胜负相补,不加褒贬。

序以老病,累表解职,不许。诏断表,遂辄去任。数旬,归罪廷尉,诏原不问。太元十八年卒,左将军、散骑常侍。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一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B. 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C. 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D. 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陈情表”中的“表”即为此意。

B. “宁康”是古代年号纪年法中的年号,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纪年。“元和十年”“辛未三月”即是此类。

C. “河阴”即河之阴。一般向阳的地方为阳,背阴的地方为阴。山之南、河之北为“阳”,山之北、河之南为“阴”。

D. “赠”也称“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序屡立战功。平定司马勋叛乱,升职为征虏将军;讨钱弘,官至中军司马、吴兴太守;淝水之战中,献计击败苻坚军队。

B. 朱序机智灵活。苻坚派他劝降谢石,他却为谢石出谋划策;并在战中趁苻坚军队稍稍后撤时大喊“苻坚败了”,致使苻坚军队仓怕奔逃。

C. 朱序讲究节义。藏匿在夏揆家里时,得知夏揆因自己连累而被捕,朱序便主动到苻坚府中自首,苻坚赞许朱序的义气未作追究。

D. 朱序个性鲜明。当朝廷拒不接受其请求解除职务的奏表时,他就自行卸任离职,结果被送交廷尉治罪,好在最后朝廷赦免其罪未加追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序累战破贼,人情劳懈,又以贼退稍远,疑未能来,守备不谨。

(2)闻翟辽欲向金墉,乃还,会稽王道子以序胜负相补,不加褒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庚:“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李建立

①林庚不仅是诗人,而且是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他的经历中有很多“突然”,可是,这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

②1930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完二年级的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据老先生晚年的加快,他中学时主要兴趣在理科,醉心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新成果,想借以探寻未知世界。至于转系,竟是丰子恺的漫画惹的“祸”,加上读了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他感觉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他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

③林庚此时正迷恋旧体诗词创作,他的作品得到了教词选课和诗选课的俞平伯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赏识。林庚在赞誉中保持了必要的清醒。在他看来已经蜕化为日常生活点缀、消遣和应酬工具的旧体诗词,无法承载其经验的表达,于是在转入中文系的次年开始转向自由诗创作。

④1933年,林庚从清华中文系毕业,留校担任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并为闻一多先生的国文课批发学生作业。他此时写出了诸如《朦胧》、《夜行》等名作,受到沈从文等先生的推崇,林庚也由此时成为诗坛健将,他的自由体新诗和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等同发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诗特刊。他的毕业论文也是第一本新诗集《夜》,由闻一多先生亲作封面,并由俞平伯先生写序。

⑤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 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⑥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而“建设”又谈何容易。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他1936年出版的《北平情歌》,曾得到很高的评价,有人认为它“不但是新诗音律的胜利,而且也是诗的胜利。”后来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⑦单单这终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这也正是先生终生践行的座右铭:“之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太多的灰烬却是无用的;/我要寻问那星星之火之所以燃烧,/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选自《光明日报》2006年1月2日,有删节)

资料链接

①林庚与季羡林、吴组缃、李长之在早年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才”。林庚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研究中国文学史,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留给了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曾华锋《林庚:林间学者的诗人情怀》)

②为着这“最后一课”,在讲台上已躬耕了五十余年的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个月。先生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场面极一时之盛。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然而,却讲得激情飞扬。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奇迹般地得以复活,带着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精魂,洞穿时空,直击今人的心灵世界。然而,也正是这堂课之后,先生就大病一场,倒下了,休养了好长一段日子。(节选自《林庚:布衣情怀》)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庚走上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并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密切相关。

B. 林庚才华横溢。林庚在旧诗词和自由诗创作方面均有所建树,因其《朦胧》、《夜行》等诗而成为当时诗坛健将。

C. 林庚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做学生时创作旧体诗词,受到老师赏识;做教授时讲解古典诗词,让学生刻骨铭心。

D. 林庚有执著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贯穿林庚终生,文章在第⑥段中引用歌德的话,对此进行了高度赞扬。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林庚不仅仅是诗人,而且是博通古今的文学大师,对中国文学史中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成就尤其突出。

B. 林庚见解独特,认为没有成功的“建设”,诗坛的“革命”也往往会短命,戴望舒等人对此不予认可和理解。

C. 林庚深受清华诸多名师的关爱和影响,从教五十余年,因而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D. 林庚上“最后一课”时,名流如云,场面极盛,这也给了他无形的压力,让他整整准备了一个月,并因此累倒。

E.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林庚的座右铭,既对其一生追求作了恰如其分的总结,又与题目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3.文章说林庚经历的许多的“突然”里面,有着更为深邃的“自然”。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林庚经历了哪些“突然”,并分析其中的“自然”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失语

唐咏梅

阿香表姐,不开口说话已整十年,不聋不哑,寂寂地走过了清涩的少女时代。

姑母说,农忙时,女儿阿香更是地里一把好手,插秧收稻一个顶俩,就连筑田埂拉犁耙这样的重体力活她也干得干净利落。顶着六月热辣辣的太阳,黝黑的脸上汗流如注,她也不擦擦,一个劲儿埋头干活,草帽总扔在一边,嫌它碍手碍脚。每到晌午,母亲的呼唤遥遥传来:“阿香,歇会儿,吃饭嘞!”

那呼唤绵软而亲切,却带着些小心翼翼的味道。

有些乏了,但阿香并不应答,吸口气再次挥动手中的锄头,直等家人停箸她才回来,一个人默默吃完抬脚又出了门。

正是那年春耕时节,母亲带着还没上学的我去姑母家小住,知道了阿香表姐十年失语的伤痛与缘由。

姑母和母亲坐在床沿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纳着鞋底,说起了心事:“无论你怎么喊,就是不和爹娘说话儿……傻丫头……十年前小学升初中时,功课很好。我和她爹商量,三个弟弟在念书,家里就两个劳力,活怎么办?女娃子,初中不上了……她奶奶眼睛又不好。丫头当时眼泪汪汪,什么也没说,只把书包空出来交给她爹……自打那时起不和人搭话。她奶奶厚着老脸哄,也没吐过一个字……惹也不笑……弟妹,我这心里啊!”声音细小而哀痛。隔着帐子,我隐隐瞅见姑母麻利的双手变得迟滞,不时拢袖拭泪,哽咽难言。

“倔丫头,真是苦了自己!唉!”母亲叹息着:“过去的补不了。女娃,命苦!”很显然,母亲不是头一次听说这些。两位母亲的声音颤抖着,低语和泪水交织着。

从姑母家做客回来,母亲思虑再三,咬着牙把九岁的我送进了学堂。

那时姑母最揪心的是阿香的婚事。转眼阿香已二十七,上门提亲的日见疏落了。那年初夏的某天深夜,在媒人又一次气得悻悻离去之后,姑母来到阿香深锁的闺房前。里头灯盏仍亮着,隔着薄薄的门板,向女儿掏出了心窝子:“我的儿!你点个头吧!那后生好,长得周正,六姊妹,老大。今年二十九了,人家怕他家负担重,还没对象。人勤快,性格也好。你读书的事,是爹娘偏了心……误了你一辈子……十几年了,晓得你心里苦……你苦没白吃,弟弟们都出息了,有工作了。就恨爹娘吧,可不敢拿自己的终身大事开玩笑!……去见面,同意点头,不同意你就走。爹娘老了!娘求你了……”姑母早已支持不住,扑倒在地上,强压着啜泣,轻轻地拍着房门,剧烈的疼痛噬咬着她饱经风霜的心。

端坐床头“咻咻”地飞针绣着鞋垫的阿香,听着门外的哭诉。母亲的忏悔将那一串伤心往事重提,手势不由慢下来,泪水早已爬满脸颊,但她拼命忍着。①直到那“扑嗵”的一声,她再也支撑不住,扭身扑倒床褥上,“呜呜”大哭起来。失语十五年来,第一次发出了声音,那样响亮而苍凉。她蓦然一惊,自己也感到陌生,霎时千般滋味涌上心头,恨不能把这些年憋在心里的苦水全倒出来。门外的母亲听到这哭声,又惊又痛,忍泪软声安慰着。

那一夜的恸哭仿佛诉说了一切,阿香的脸色渐渐柔和了,好姐妹再三劝说,同意两天后去见面。姐妹们拉着她在大镜子前照了又照,阿香羞红了脸,笑了。十五年来,阿香第一次露出了笑颜,那么天真无邪。

在圩镇热闹的茶馆里,一个身材挺拔,浓眉秀眼的青年,眼睛只瞟了阿香一眼便慌忙地投向了别处。阿香倒大方地瞧他俊朗的身板,那浓眉下修长的眼,高高的鼻梁,棱角分明的嘴。看得他窘了,她心里轻轻地笑了,一抽身出了茶馆。双方家长吓得脸煞白。青年慌忙跟了出去,问了声什么,她红着脸回了句什么就走了。青年高兴得笑了,走到媒人跟前点点头。一群人如坠云雾中,也跟着笑了。

阿香的婚事就这样成了。

结婚那天,新娘子装扮得红艳艳。②上轿前行礼,阿香向爹娘盈盈一拜,一声“爹,娘,孩儿不孝……”便泪雨滂沱不能开言。这等了十五年的一声“爹娘”,痛煞了老父老母,他们老泪纵横,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

阿香婚后的生活平静而温暖。三年内生养了一对儿女,夫妻俩言语不多,常常以微笑和眼神交流。

婚后五年的正月新春,阿香带着一双儿女回娘家,正巧我陪母亲去看姑母。在老家院墙明媚的春光里,阿香姐柔声呼唤着一对走远了的娇儿:“崽崽,囡囡,不走嘞,回外婆家吃饭嘞!”惊觉这一声呼唤似曾相识,仿佛从遥远的记忆深处走来,不禁怔住了;回头见姑母在厨房正忙着,抬眼迎上阿香的目光,连忙低头撩起衣角拭了拭眼睛。③阿香的眼里有了泪,和母亲的一样,是幸福温暖的泪滴。

多年以后,当年陪着阿香相亲的小姐妹都已是慈爱温和的母亲,心中的迷团仍未解开:那天青年和姑娘到底说了什么,两颗心一下就走到了一起。

阿香仍有些害羞,经不住老姐妹痴缠,道出了当年的秘密。

青年说的是:“我知道你吃了好多苦。我不会再让你受苦。跟我”

姑娘回答:“我愿意吃苦。和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不聋不哑的阿香不武器说话已整十年,这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为小说后来的情节作出了铺垫,奠定了悲情的基调。

B. “母亲思虑再三,咬着牙把九岁的我送进了学堂”,这表明母亲受到极大震动,也从侧面表现了姑母的后悔和痛苦之深。

C. 姑母对阿香掏心窝子的劝说和“扑”、“强压”、“拍”等一系列动作,表达了她迫切希望阿香嫁出去,离开这个家庭的心情。

D. 小说结尾补叙了阿香同意和青年结婚的经过,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同时使小说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2.小说中的主人公阿香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画线处三次写阿香流泪,每次流泪的原因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谈文学与书法的关系

石戜

在书法传统中,书法与诗文本来就是一家,汉代扬雄的《法言》就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即把“言”与“书”并提。

书法与诗文的创作过程往往是同时的。我们习惯了说“写”书法,也说“写”诗文,书写工具都是毛笔,记录诗文的过程就是书法的书写过程,这体现为书法和诗文的顺序性。书法的笔顺、字序不能颠倒,时间的前进与书写的过程相一致。对于书法来说,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就是笔顺。先落笔画为“因”,后落笔画为“果”,因果相连形成“势”。汉字笔画前后有序衔接,使孤立、静止的笔画,连缀成气脉贯通、生气勃勃的运动结构序列,在强弱快慢中构成情感的旋律,达到笔断势连的视觉效果,产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审美感受。书法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表现为书法作品的一次性挥写,不能描补,并能通过保存下来的墨迹追溯创作过程。

书法与诗文运用统一的思维和情感。很多书法名篇都是书写的草稿,心中吞吐珠玉,笔下挥墨成文。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国恨家仇郁结于胸,一注笔端,写至最后已无意点画,满腔愤懑倾泻而下。文辞沉郁痛切,书法润后复枯,这正是作者的情感达于文辞同时形成于笔墨的结果。

书法创作论对于“无意而为”的书写方式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反对理性化的刻意安排。唐张怀瓘的“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北宋米芾的“随意落笔,皆得自然”,都是注重书法的自然之趣,意会神通。而颠张狂素迷狂般的创作方式更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推崇固然有对张扬个性的追求,其实更有对任笔挥洒和“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写方式的肯定。书法时间性、过程性的书写决定了书法作品的空间形式,而非事先设计出空间模式再随着时间的流动去完成它、修改它。因此,“不可复得”的书法乃是佳作,这种审美价值论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提出的。

书法与诗文的欣赏过程也是同时的。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远观其势,近读其文,再细赏其笔墨。未有将粗陋、不当之语悬挂厅堂之人。美文佳字,相得益彰,含英咀华之间,妙会笔墨之趣,向来是欣赏书法作品之习惯。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其文辞之美与书法之美使读者在文字之形与文字之音义方面,全方位地受到了感染。

书法与诗文的批评方式也是相通的。如“风骨”,是一种俊朗超拔的生命气象,最早用于品评人物。南朝齐梁间,“风骨”从对人的品格评价转向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几乎在同时,“风骨”也运用于书法批评之中。“风骨”成为书法批评与文学批评共通的一种批评范畴,而且在评价时可以互相借用。

把书法与诗文结合起来观照,才更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习惯。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说:“行文是为载道,书法能使‘文以载道’的‘文’焕发出孤光彩,书法还应追随时代,为时代服务,做到‘切时如需’。”

(选自《光明日报》2016.10)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孤立、静止的笔画连缀成所及贯通的结构序列,达到汉字笔画前后有序衔接,在强弱快慢中构成情感的旋律的效果。

B. 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情感达于文辞同时形成于笔墨,使文辞沉郁痛切,书法润后复枯。

C. 推崇张旭、怀素的书法创作方式,表现了人们对任意挥洒书写方式的肯定,更是对张扬个性的追求。

D. “风骨”本来是品评人物用语,后来也用于评价艺术和书法作品,成为三者共通的一种批评范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通过汉代扬雄的话引出书法和诗文本来就是一家的论点。

B. 文章从创作过程、思维情感、欣赏过程和批评方式等方面论述了书法和诗文的关系。

C. 文章第四段引述张怀瓘和米芾的论断,佐证了书法创作追求自然之趣的观点。

D. 全文论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尾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与诗文运用统一的思维和情感,同一种思维或情感支配下可形成文辞、书写统一的作品。

B. 书法创作论反对理性化的刻意安排,表明书法作品不讲究篇章布局和间架结构。

C. “不可复得”的书法乃是佳作,告诉我们好的书法作品不能事先设计然后再去完成、修改。

D. 书法与诗文的欣赏过程也是同时的,表明读者可以同时获得文辞之美和书法之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新闻正在不断加剧人们对科技进步的担忧:优步的出现可能令出租车司机失业,而自动驾驶甚至可能令司机这个职业消失,富士康正大规模增加制造业机器人,“阿尔法狗”围棋击败了中韩顶尖高手……有人预言,在未来10-20年间,有约50%的工作很有可能被自动化取代,人类将面临大批失业。

对此你持怎样的观点?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进行阐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修订的《新华字典》App上线。但是这款App每天仅有2个字的免费体验,完整版需付费最低40元(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纸质版才24.9元),引起了许多人的吐槽。纵观一些使用度很高的工具类词典,在App版本开发上都普遍延续了免费使用的特点。比如牛津、剑桥出版的英汉互译词典。可见要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工具类词典App就必须免费。因为在网络时代,只有免费的东西才会赢得广泛的用户基础;收费的东西,必定无人过问。

①要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工具类词典App不一定必须免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化肥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植物营养不足,不仅会造成作物大幅度减产,_____,诸如“瓜不甜、果不香”。但过度使用化肥会改变土壤的结构,甚至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我们要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即:___,少流失到环境中。另外,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不同,因此_____,也是提高化肥使用效率的一个好方法。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张华对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B. 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C. 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

D. 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马医生说:“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报道,中国第一艘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B. 研究发现,醉虾、醉蟹和半生不熟的贝类常带有细菌和寄生虫,食用这类食物,容易使肝病患者的病情快速恶化。

C. 目前许多小区,都存在公共运动空间不足的问题,跑步、打球、跳舞,挤在一起,很容易发生互相挤占。

D. 放眼我国的家庭教育,许多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与日俱增,给予下一代成长的空间不断缩小,生活内容变得愈发单调,似乎只剩下学习。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目前的信息来看,除了少数几位外,很多作家都准备在今年述而不作,所以今年可能是文学出版界的一个“小年”。

②2017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今天起在新加坡举行,朝鲜问题、南海局势都将成为此次会议炙手可热的话题。

③抗日战胜爆发后,他们六个兄弟姐妹劳燕分飞,直到1976年的春节,一家人才在上海的旧居重逢。

④回顾“森友学园”丑闻,由“地价门”到“捐款门”,安倍政府本打算息事宁人,却没料想弄巧成拙,安倍的谎言一个接一个地被日本国民揭穿。

⑤真正聪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见微知著或管窥蠡测,他们能够正确预测事情的发展状况,或是发现某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

⑥因忤逆武则天被处以黥面之刑,从那以后,上官婉儿步步为营,渐渐学会了长袖善舞的本事,在权势的夹缝中求生存。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英雄气概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寄寓了词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3)《逍遥游》中写大鹏鸟振翅飞翔之时,它的翅膀如同悬挂在天空的云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火山六月应更热”一句既点明时令六月,也指出环境的恶劣。

B. “赤亭道口行人绝”一句以“行人绝”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

C. “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D. “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E. 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拘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2.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翃,字宏肱,并州晋阳人。少治兵家。天宝中,授卫尉,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大历中,擢容管经略使。时夷酋梁崇牵号“平南都统”,与别帅覃问合,又与西原贼张侯、夏永更诱啸,因陷城邑,遂据容州。前经略使陈仁砺等皆侨治藤、梧。翃至,言于众曰:“我,容州刺史,安可客治它所?必得容乃止。”即出私财募士,有功者许署吏,于是人自奋。不数月,斩贼帅欧阳琏。因至广州,请节度使李勉出兵并力,勉不许,曰:“容陷贼久,獠方强,今速攻,祗自败耳。”翃曰:“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勉许诺。翊乃移书义、藤二州刺史,约皆进讨,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日数遇。勉檄止之,辄匿不发,战愈力,卒破贼,禽崇牵,悉复容州故地。

捷书闻,诏更置顺州,以定馀乱。翃凡百馀战,禽首领七十,覃问遁去。复遣将李寔等分讨西原,平郁林等诸州。累兼御史中丞、招讨处置使。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时吐蕃入寇,郭子仪悉河中兵乘边,召翃为河中少尹,领节度后务。悍将凌正数干法不逞,约其徒夜斩关逐翃。翃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俄禽正诛之,一军惕息。

历汾州刺史,为振武军使绥、银等州留后。入拜京兆尹。会起泾原兵讨李希烈,次泸水,京兆主供拟,饔败肉腐,众怒日:“食是而讨贼乎?”遂叛。翃挺身走奉天,拜太子詹事。德宗还都,再迁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徙东都留守,既至,开田二十余屯,修器械,皆良金寿革,练士卒,号令精明。俄而吴少诚叛,独东畿为有备,关东赖之。元十八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肃。

(节选自《新唐书·王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B. 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C. 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D. 会哥舒晃反/翃命寔悉师援广州/问因合众乘间来袭/翃设伏击之/生禽问/岭表平/代宗遣使慰劳/赐第京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兵家”指军事学并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

B. “刺史”由汉武帝设立,最初是一种监察制度,为了维护皇权,澄清吏治。唐朝时,一个州的长官被称为刺史。

C. “德宗”李适的谥号。谥号是根据王侯大臣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含有褒贬意味的称号。

D.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尔的“关东”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翎为官一处,奋发有为。赴容州任职时,王翊恰逢当地首领梁崇牵和别帅覃问等作乱,在李勉不支持的情况下,他努力作战捉拿梁崇牵,一举收复容州。

B. 王翎屡经战阵,功勋卓著。王翎收复容州使朝廷得以重建顺州,收复失地过程中他亲历百余次战斗,擒获叛军首领七十人,分兵讨伐西原后平定郁林等州。

C. 王翎为人机智,执法严明。郭子仪领军防守边境时,王翎任河中少尹,管理后方军政事务,他略施小计就破坏了凌正的叛乱,将凌正绳之以法后全军肃然。

D. 王翎忠于朝廷,忠于职守。泾原兵作乱时王翎脱身逃到奉天避乱,任东都留时开荒屯田、修治器械、训练部队,为后来朝廷抗拒吴少诚叛乱作出重要贡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夫即不出师,愿下书州县,阳言以兵为助,冀藉此声,成万一功。

(2)翎觉之,阴乱漏刻,以差其期,众惊,不敢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6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 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C.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E.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

刘再复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没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生命的织锦。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刻。此时的榕树,瞬息间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的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当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他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A: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B: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处处都有榕树。肥沃的地上,贫瘠的地上;坚硬的地上,松软的地上;有泥土的地上,几乎没有泥土的地上。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时时都有榕树。潮湿的时节,干旱的时节;雨淋的时节,霜打的时节;有春天的时节,没有春天的时节。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

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延伸,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人和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撇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拔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键,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直到我在青年时代离开故乡的那一年,还看到这倒下的生命体上那不朽的业绩、不屈的凯旋。

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又在风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进行曲,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大地母亲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榕树的美在于它的壮阔、坚韧、倔强、奉献,浑身洋溢着撼人心魄的生命活力。

B. 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展示了榕树的精神与力量。

C. 画红句A中“榕树的碧叶”指的是榕树的精神品格,“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是指“我”更了解榕树的精神品格。

D. 画线句B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榕树在各地土地上都能生长,表现了榕树强大的生命力。

2.文中描写那位北方的朋友对榕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3.“榕树,生命进行曲”有哪些含义,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