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猪套

袁凤玲

王三忙三火四地跑回家,喘着粗气冲爹说,“咱家苞米让野猪啃了!爹,你快下套子吧!套子是不是在仓房?我去找。”儿子到底是年轻,风一样的速度就找套子去了。

“咣”地一声,一堆套子扔在了里屋地上。(1)王老汉随手拿起一个带有锈迹的套子,眼里不由得放出光来。这些套子都是行家里手用上好的钢丝拧成的,大小不一,粗细各异,每股之间严丝合缝,虽然已经有了锈迹,但依然透着厉狠狠的感觉,似有狰狞之意。

王老汉是村里有名的跑山能手,会下各种各样的套子,有兔套子,狍套子,野猪套子,还有黑瞎子套子。王老汉最拿手的是套狍子。政策不严的时候,一个冬天下来,他能套三四个狍子外加一两只野猪,黑瞎子只是偶尔能套到,那家伙聪明,不像傻狍子,不知道躲避利害。

王三也拿起一个套子,看了看,很是奇怪地问:“爹,我这个怎么比你的细呢?”

“那是套狍子的,你把这些套子按粗细给我分出来。我把能用的修理修理。”

边整理着套子,王老汉边跟小儿子聊着天:“那年冬天,哎,对了,就这个套子套的,我套了一头野猪。那个野猪真叫大,能有二百多斤,大老远的,就看见一团黑呼呼的,我就知道我套着了,走近一看,好家伙,活的,套到野猪的前腿了。那头野猪看我来了,冲我直撩牙。我当时找了个粗棒子,照着野猪脑袋就是两下,棒子都打折了。那野猪真扛劲,竞然没趴下。”

“爹,就你自己,没叫着我三叔一起溜套子?”王三知道爹和三叔最亲,兄弟俩相差三岁,干什么都一起,现在老了,吃点好的,喝点小酒还往一起凑。

“没有,那天你三叔着急拉柴火,就没一起。我一看,不行啊,把背兜里的长把刀拿出来,就咱家过年杀猪那把刀,照着猪就是一顿捅,大概三四刀,野猪不能动弹了。把我累得呼哧呼哧,半天没起来。”

“爹,你就不怕那么大的野猪挑了你?”王三就不喜欢下套子,加上现在山上的牲口也少了,他从没自己单独下过套子。

“当时不怕,回家跟你爷爷他们一白活,你爷爷把我骂了,告诉我被套子套住的野猪最厉害,除非用枪,否则人千万别靠跟前。不过,那野猪肉真是香,解馋!”王老汉说到这还叭叽了一下嘴,似在回味。

“我就不爱吃野猪肉,肉粗,也不香啊。爹,你们吃野猪肉香,主要是平时没有肉吃,现在,想吃肉了就买,谁还爱吃呀!”

“也是,这都好几年没下套子了,看来,这个秋天我又要试试身手喽。”王老汉很有临危受命,出兵战敌的豪情。

爷俩边唠边修整着套子,吃过晚饭,王老汉上三弟家了。王三知道,爹想让三叔和他一起下套子去,老哥俩感情深着呢!

正玩着电脑游戏呢,王三看爹回来了:“爹,明天下套子我也和你们一起去,看看热闹。”

“去什么去,你把这些套子送回仓房吧!”

“送回去干什么,明天还得拿,就搁这儿吧!”

“叫你送,你就送,哪儿那么多闲嗑儿。”

这时,王三才发现老爷子情绪不大高:“爹,你咋了?哪儿不得劲?”王老汉心脏不大好,所以现在不大上山,也不大干农活。

“没咋,挺好的。我困了。”王老汉说着就回屋了。

早晨吃过饭,王三看到屋地上的套子一个都没了,就知道爹准备出发了,他也赶紧下地,可是,转了一圈也没看到爹:“妈,我爹呢?”

“你爹上药材地割大草去了。”

“什么,我爹没拿套子吗?没上西山苞米地吗?”

“没有,你爹昨晚回来跟我说不下套子了。”

“妈,什么情况,我爹受什么刺激了?”

“这孩子,怎么说话呢,没受刺激,就是你三叔劝你爹别下套子了,山上的动物越来越少了,这几年,政府保护得好,可算一点点多起来了,苞米吃就吃点儿吧!”

“那我爹手不痒痒吗?不心疼那两亩地的苞米?”

“手也瘁,心也疼,不过,你三叔说的对,山上的动物越来越少了,我们总得保护一下。你三叔到底是书记,有见识,劝你爹别下套子了,你爹这头倔驴就听你三叔的。今年卖药材最少能收入个七八万,那二亩地苞米就当敬山了。你爹昨晚说的。”

王三寻思了一下,就出去找摩托车,踹着火了,才大声说:“(2)妈,我上集给我爹买点他最爱吃的猪舌头和肥肠,你中午给我爹好好做上。

一溜烟,走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急躁、慌忙的王三,表现出王三对野猪啃自家苞米的愤怒和对套野猪这件事的喜爱,初步展现本篇小说故事情节推进快速的特点。

B. 王三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整篇故事都紧紧围绕王三展开,像王三与王老汉的对话,就引出王老汉对当年自己套野猪情节的叙说以及王老汉与三叔关系密切的内容等。

C. 王老汉从三叔家回来内心充满怒气,所以回答王三问话时语气就比较硬,也不想回答王三询问为何要把套子放到仓房的原因,这就说明王老汉对三叔的气愤。

D. 知道父亲没有去苞米地套野猪后,王三就想着去给父亲买食物,但怕母亲不同意,就先找到摩托车、踹着火后才说话,也没听母亲的回话,就“一溜烟,走了”。

2.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解说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含意及作用。

(1)王老汉随手拿起一个带有锈迹的套子,眼里不由得放出光来。

(2)妈,我上集给我爹买点他最爱吃的猪舌头和肥肠,你中午给我爹好好做上。

3.文末王三与母亲的对话(“早晨吃过饭……你爹昨晚说的”)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重要作用?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俗

邵凤丽

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概括,是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生活文化模式。从文字学角度看,《说文解字》中记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表示向神灵祈福的实践活动。最初的“礼”字代表着人类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实践行为。在后代的社会生活中,“礼”的意义扩展为礼仪、礼义、礼制等,并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要素。

《说文解字》中记载“俗,习也”。“俗”的原始字义,一是指鸟不断地练习飞翔,用在人事活动上指人对某种事物的仿效,并暗含传续、习染的意义。“俗”的这种意义后来延伸为民众的习性、习惯;二是指“欲”,《释名・释言语》载“俗,欲也,俗人所欲也”。“俗”与“欲”在上古通用,俗常用作欲,表示心里的期望。

在古代文献中,“礼”与“俗”连用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礼・土均》载“礼俗、丧纪、祭祀,皆以地媺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礼俗与丧纪、祭祀并用,表明礼俗是与丧纪、祭祀相类同的生活事项。

在历史进程中,习俗的产生时间要早于礼的产生时间。习俗是自发形成的社会习惯,具有朴野、驳杂的特点,往往缺乏统一性,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面对财富、权力分配的时候,就需要将“俗”固定化、程式化,上升为规整的、严密的、具有统一规范的“礼”。这样,圣人遵天地之序而制定“礼”,“礼”则可以对朴野的习俗进行节制、训导。礼俗建立在对习俗遵从的基础上,因此用礼俗来统御人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历史进程上看,中国礼俗文化从先秦时期开始萌芽,后经过两汉时期国家礼制的礼俗化之后,把礼仪观念推向庶民,加速了民间礼俗文化的定型速度,并使其成为维系秦汉以后民间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两宋之时,由于民俗生活的重大变迁使得礼俗文化出现了新的变革。在国家礼制加大对民间习俗吸收的同时,出现了以指导民俗生活为目的的私家礼仪著作,使得庶民礼俗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但是面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以及西方思想的强烈冲击,近现代学人开始重新思考礼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未来发展。

在“礼”与“俗”的关系中,自“礼”形成之后,“礼”就对习俗进行规范和制约,并根据习俗的变迁来调整自我。同时,作为“礼”产生的母体文化,“俗”亦能在礼文仪节方面对礼进行吸收利用,不断吸收礼制的周密形式,制定规范与调试民间家族社会的条例俗规。这样,“礼”与“俗”之间的互动滋养,使得礼俗文化具有了蓬勃的历史生命力。同时,礼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也实践于人们的行为方式之中;它对社会的影响既深且远,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无不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如何促使传统礼俗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道路发展是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俗既是一个专有名词,也可以理解为“礼”“俗”两个名词,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B. “礼”字在《说文解字》中理解为“事神致福”,即表示向神灵祈福的实践活动,是将其固定化、程序化后具有统一性的习俗。

C. 萌芽于先秦的礼俗在两汉时推向普通百姓,成为维系民间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其对当代社会的秩序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D. 礼俗是一种特定文化,由能互动滋养的“礼”和“俗”共同构成,对社会作用深远,能影响和制约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现存的文献中,“礼俗”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然后历代传承,最终形成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生活文化模式。

B. “俗”既指练习、传续、习染,也指人们的期待,还可理解为人们因内心期望而仿效事物形成的某些礼节和习惯。

C. 礼俗由圣人尊天地之序制定的礼对自发形成的具有朴野、驳杂特点的习俗节制、训导而得到,可以说礼俗超越了习俗的规范。

D. 私家礼仪著作的目的是指导民俗生活,促进庶民礼俗的发展,这种著作由国家礼制加大对民间习俗吸收而产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字最初代表人类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实践行为,“礼”与“俗”结合后从丧纪、祭祀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事项。

B. 习俗和礼俗是两个内容有区别的概念,习俗是自发形成的社会习惯,礼俗是建立在对习俗遵从基础之上的各种场合的礼节。

C. 在“礼”与“俗”的关系中,“俗”是“礼”产生的母体文化,并且也能对礼制的周密形式进行吸收,制定规范与调试民间家族社会的条例。

D. 民俗生活的变迁会使礼俗文化出现变革,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处于刚烈转型期时就要注重促进礼俗文化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釗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劫员喜欢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去“困难区”找导极限,练习未掌握动作。

对于两类运动员的不同做法,你有什么感受和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共享单车人群设备使用图和使用时段图.请根据三幅图所反映的情况,分别给三幅图各写一条结论(每条结论不超过30字,不得出现数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冬季喝酒不但不能起到御寒取暖的效果,反而会越喝越冷,。调查研究表明,冬季饮酒诱发的出血性疾病比夏季多出十几倍。饮酒后人常感觉身体发热,②     酒本身含有的热量很大,其实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水就不用多说, ③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模仿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受社会群体意识的制约,个体之间存在 交流,模仿行为会发生。模仿是个体适应群体、获得发展的最初级手段,模仿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个体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经历。模仿的对象指向群体中能力强、有实效的个体,模仿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模仿也有层次高低、程度深浅、效果优劣之分。形式上照搬、照杪,只能称之为“抄袭”。

 

©

A

只有

/

常常

B

只要

因为

总是

/

C

只要

/

常常

同时

如果

D

只有

因为

总是

不过

/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釆取严厉措施,从政府人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

B. 那种借口以反腐会阻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不稳定为名,主张反腐应适可而止的观点极其有害,因为反腐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C. 南开大学等多个高校科研团队正在同步开展研究,希望突破手机裡电池发展的诸多瓶颈,解决电池多次充放后电量衰减的关键问题。

D.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示,高度发达经济体一直占据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主导地位,中国进入25强标志着中等收入国家首次进入高度发达经济体行列。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i吾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近日落下帷幕,年近五十的香港演员林家栋夺得影帝桂冠成为热点新闻,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

②曰常交往中,平等与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③身为国家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时刻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④李斌文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他走到哪儿都喜欢带着相机,那是因为他要及时拍下那些白驹过隙的瞬间。

⑤在《指环王》这一好莱鸡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土世界的大门。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⑤    D. ①⑤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反笔舐椟

顾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深秋的刮风天,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一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儿地写在上边:“第一次出门,请帮助!”她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那些瞄她一眼的人古怪的种情。终于列车即将启动,她焦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地址”他明白这是第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他乎整地放了回去。火车启动了,她的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因来”,“来”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他看着她快步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她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洒到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氷,浪打浪”的歌声陡然崎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这是他小时候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嘴片老唱,妈妈也老唱。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穿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连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哽的独 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魂。有妈妈在,就没有苦。

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再淡有听妈妈唱过了。

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 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敲门声“咯咚”响,问票到底要还是不要,莫不是嫌责? 一看时间,离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碗,将手提箱倒空,装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他上大车,就不让她上了。

在地铁上有半小时的时间,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车厢里当众打开,将自已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这件衣服早上穿,这件晚上穿,这件睡觉穿;风大穿这件,下雨穿这件。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会被顺带出来.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蓝根做什么什么,黄连 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个口袋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是情急之下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

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会怎么办。妈妈帕着说话,为了让妈妈的声音不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理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骨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剩的两卷全带上了,要记住及时买……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埋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也对人家笑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

妈妈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3所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姓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度过去的。

大学本来是要拿奖学金上的,可学校后来不承认奖学金了,要求生活困难的学生申请助学金;她开不了这个口,就干脆精神一振参军去了。

参军第一次长途行军,她将绑腿打得拫紧,生怕走远路会散开。大步行造没多久,腿就被勒得疼了,地咬着牙一步步走,也不肯开口请求掉队松一下绑腿。后来料也胖了,最后竟一声呻吟昏死过去。卫生员想剪开她的绑腿都下不了剪子。

后来她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力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掉进去了。

不知怎么到了儿女这里,她就全换了一个人。

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们说了话,好几个人都讲起了自己的母亲。

灯光刺眼,一晃而过,又是一个不停靠的车站,一切随即又沉进黑暗中不停歇的节奏里。

风掠荒山,千里万里,枕巾上千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

一线晨光,山在速蒙中缓缓移动,这不是妈妈当年的山,她当时去的山要往北许多……

两个孩子,站在清晨沉寂的山石上。每个清晨和黄昏,都会有这样的孩子,这样地站着,看列车迤通而行……车一震,他略略一动,还没有准备起,一道阳光让窗子闪亮,他就呆在那里——那些字,依旧名笔清楚,最后写着:回来。

已是两千里风霜,他在想,它们是怎么走过来的,那么多的山,那么长的夜……湿润的山林中,字也晶亮晶亮的,伸手还不能擦掉……

又踏上站台的时候,已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节选自《顾城文选•卷三•与光同往》,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是因为歌声让他回忆起了童年时代和妈妈一起度过的生活,又在首次离家时响起,触动了他的心灵。

B. 妈妈在地铁上不厌其烦地“唠叨”,乃至不顾他的感受在车厢畢整理行李让他深感羞愧和厌烦,所以他蹲下来以便让妈妈说话声音小一些。

C. 全文通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妈妈千叮咛万嘱咐,对儿子割舍不下的送行场面开篇,设置了悬念,突出了文中“妈妈”的形象。

D. 本文摘取了“送行”这一场景.以诗意的笔调,在从容平静的叙述中,交待了母子两代人在离别时不同的举动和心理,从而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于亲情的思索。

2.小说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结尾,写“他”走过车窗才发觉母亲写下的字是反向的,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

高晓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共19项,昆曲名列第一。

白先男:是的,中国有这么一块文化瑰宝,我们不去保护它,谁去保护它?我们不去发扬它,谁又会去发扬它呢?当然,联合国不可能替我们做这件事情.它没有那个经费,也没有那个人力。我们得自己来做,需要两岸三地、世界各地的华人同心协力地来传承我们民族的这一笔文化遗产。

昆曲是高雅的,它集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然后。它再用它的方式把它们精确、精美、精致地表达出来。我们的年轻人应该从昆曲中接受美育教育,因为它合乎我们中国美学里的所谓抽象、写意、扦情、诗画的美学观念。

高晓:昆曲最精华的部分在哪里?

白先勇:昆曲之美,美在唱词《那些唱词都是最美的诗。比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些美不胜收的句子在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比比皆是,不是吗?

昆曲之美,美在舞蹈。昆面是用水袖的线条来表现舞蹈的美的,它跟我们的字画、书法是同一套文化符号。如果我们把舞蹈的线条勾勒下来,它就是一幅最美的狂草。它的音乐也是极美的,它以笙条管笛为主,所以听起来特别地婉转缠綿»如果給昆曲下一个最简单的定义,那就是:把抒情诗的传统,用歌和舞的形式具体地呈现在舞台上,这是它最美的部分。

高晓春:凭着对昆曲的一腔热爱,几十年如一日,您投入精力和财力,努力宜传和推广昆曲,并制作出了代表当前最高艺术水准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两岸三地的演出?引起轰动,打破了青年人很难接受传统戏剧这一印象。但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说,中国古典戏曲的听众是越来越少了。

白先勇:是的。我眼见昆曲因为战乱彳文革”、缺乏年轻演员承袭衣钵等原因日渐没落——我是写小说的,是教书的,我原本在台下听听戏就够了,但是,不行,我怕它流失了,我着急,所以才有了回国排新版昆剧推广昆曲的想法。两年多的时间,我往返于美国加州,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等地,联系各方面的力量,终于排出了青春版《牡丹亭》。

与传统的昆区不同,青春版《牡丹亭》采用了现代的舞台和灯光,并找了年轻的演员来扮演杜丽娘和柳梦梅。演柳梦梅的俞玖林儒雅俊朗,演杜丽娘的沈丰英更是眼角生情,美得不得了。为了打动年轻的观众,我们这次打的就是“俊男美女牌”。

高晓春:为了推广昆曲,两年前,从美国加州大学,您提前退休了。

白先勇:我等不到退休了,因为昆曲太重要,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如果让它流失了,就是我们没有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只是,做这件事情太辛苦,花这么多时间,还有这么多人力,物力,我个人的力量、我们几百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我希望有人能帮我们一把。

高晓春:还记得您第一次听昆曲的情景吗?

白先勇:当然记得。那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梅兰芳回国首次公演,那一年,我 9岁。梅兰芳一向以演京戏为主,昆曲偶尔为之,那次的戏码却全是昆曲:《思凡》《刺虎》《断桥》《游园惊梦》。我随家人去看的恰巧就是《游园惊梦》。从此,我便与昆曲,尤其是 《牡丹亭》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并不懂戏,可是《游园》中《皂罗袍》那一段嬈丽妩银、一唱三叹的曲调,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以至许多年后,一听到这段音乐悠然杨起就不禁怦然心动。

高晓春:从9岁看《牡丹亭》,到60年后的青春版《牡丹亭》公演,为什么您如此钟情《牡丹亭》?

白先勇:因为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汤显祖笔下的爱情可以说是到了最高的境界——为了情,可以死,这还不够,为了情。还要再活过来,所以,我说它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悲喜剧。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相关链接: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

1.下列对枒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全文,本文标题“它是神话,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中的这个“它”应该指的是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而非所有的昆曲。

B. 对于联合国没有经费和人力去保护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名列第一的昆曲,白先勇先生颇有微词。

C. 为了保护和传承昆曲〈白先勇先生不仅投人精力和财力排出了靑春版《牡丹亭》,还从美国加州大学提前退休。

D.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之所以能够在两岸三地引起轰动,与其采用了现代的舞台和灯光、找来了“俊男美女”扮演柳梦梅和杜丽娘是分不开的。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昆曲之所以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中名列第―,是因为它高雅、唱词美、舞蹈美。

B. 白先勇提及儿时之所以会与昆曲结缘,既因为《皂罗袍》的曲调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也因为京剧名角梅兰芳恰好参与了当时那场《游园惊梦》的演出。

C. 这次访谈,高晓春和白先勇交流的是关于昆曲保护的问题,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了解到白先勇先生为保护昆曲做出了很多贡献。

D. 昆曲是用水袖的线条来表现舞蹈的美的,它就是一幅最美的狂草,跟我们的字画、书法是同一套文化符号。

E. 白先勇提到保护昆曲的艰辛,以及他和他的团队力量的有限,是为了强调昆曲保护的任重道远,也表达出希望更多人能为昆曲保护尽一份力的强烈愿望。

3.白先勇先生花了很大的力气排演青春版《牡丹亭》,请结合全文分析,他为何要这么做?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在《关雎》中交代男子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原因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关于宇宙万物“变”与“不变”的议论,含有辩证的合理因素,也带有虚幻的色彩,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宽慰自己,表示自己并不羡慕。

(3)《师说》中点明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淮杂诗二十首•其一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清]王士祯                       [唐]柳宗元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宦情羁思共凑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十日雨丝成片里,浓春牦景似残秋。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孔啼。

[注:)①王士祯在明代度过童年,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明朝遗民。②秣陵:南京古名。

1.下面对这两苜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王诗第二句中“梦”表明是虚写,“秦淮水上楼”则点明了诗人现在所处的地点,也暗示了诗人的写作缘由。

B. 王诗第三、四句抓住了春雨绵绵,春风肆意,春寒浓烈的特点,以哀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悲伤之感。

C. 柳诗起句中的“凄凄”这一叠词用得生动传神,起强调作用,真实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凄凉心态。

D. 柳诗尾句中的“榕叶满庭”形象地写出了秋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秋风扫落叶的萧瑟箫杀之感。

E. 这两首诗首句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并且总领全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几句中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从景语和情语两方面比较和分析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承业,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者也。晋王兵击王行瑜,承业数往来兵间,晋王喜其为人。晋王病且革,以庄宗属承业曰:“以亚子累公等!”庄宗常兄事承业,岁时升堂拜母,甚亲重之。庄宗在魏,与梁战河上十余年,军国之事,皆委承业,承业亦尽心不懈。凡所以畜积金粟,收市兵马,劝课农桑,而成庄宗之业者,承业之功为多。自贞简太后、韩德妃、伊淑妃及诸公子在晋阳者,承业一切以法绳之,权贵皆敛手畏承业。

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须钱蒲博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庄宗乃置酒库中,酒酣,使子继岌为承业起舞,舞罢,承业出宝带、马为赠,庄宗指钱积呼继岌小字以语承业曰:“和哥乏钱,可与钱一积,何用带、马为也?”承业谢曰:“国家钱,非臣所得私也。”庄宗以语侵之,承业怒曰:“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也?”庄宗顾元行钦曰:“取剑来!”承业起,持庄宗衣而泣,曰:“臣受先王顾托之命誓雪家国之雠今日为王惜库物而死死不愧于先王矣!”太后闻之,使召庄宗。庄宗性至孝,闻太后召,甚惧,乃酌两谢承业曰:“吾杯酒之失,且得罪太后。愿公饮此,为吾分过。”承业不肯饮。庄宗入内,太后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公,已笞之矣。”明日,太后与庄宗俱过承业第,慰劳之。

卢质嗜酒傲忽,自庄宗及诸公子多见侮慢,庄宗深嫉之。承业乘间请曰:“卢质嗜酒无礼,臣请为王杀之。”庄宗曰:“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公何言之过也!”承业起贺曰:“王能如此,天下不足平也!”质因此获免。    

天祐十八年,庄宗已诺诸将即皇帝位。承业方卧病,闻之,自太原肩舆至魏,谏曰:“大王父子与梁血战三十年,本欲雪家国之雠,而复唐之社稷。今元凶未灭,而遽以尊名自居,非王父子之初心,且失天下望,不可。”庄宗不听。承业知不可谏,乃肩舆归太原,不食而卒,年七十七。同光元年,赠左武卫上将军,谥曰正宪。

(节选自《新五代史•张承业传》)

[注]①亚子:庄宗小字亚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

B. 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簕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S/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

C. 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

D. 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宦者,文中指太监,是中国古代都城专供皇室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中官、内臣、内侍等。

B. 伶人,也称优伶,相传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泛指表演歌舞的人。

C. 卮,古代盛酒的器皿,尊、壶、爵、角、觥、杯、缶等都是古代酒器。

D. 肩舆,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是古代马车的一种,乘坐舒适,并且速度极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承业深受重用。庄宗对待承业如同兄长一般,一直把所有的军国大事都委托给了承业,而太后更是在庄宗犯下错误后,与庄宗一起到承业的府邸慰问。

B. 张承业耿直敢谏。庄宗想在他那里拿取公家钱财时,他宁死不肯在庄宗即将即位皇帝时,他又带病赶到魏,并且提出了反对意见,无奈没有被采纳。

C. 张承业执法严明。上至太后、妃子,下至晋阳诸公子,承业都用法律来约束他们,以至于当时的权贵都因为畏惧承业而有所收敛.

D. 张承业颇有智慧,卢质因为傲慢得罪了庄宗,张承业假意请求庄宗杀卢质,实际上非常巧妙地保护了卢质,为庄宗保住了这个人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王病且革,以庄宗属承业曰:“以亚子累公等。”

(2)臣受先王顾托之命,誓雪家国之雠。今日为王惜库物而死,死不愧于先王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验的丰富性,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对作家来说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置身于这一进程之中,往往对之习焉不察,但如果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考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从来如此的,我们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在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将个人体验与时代经验“历史化”“相对化”“艺术化”,在作品中凝聚当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创造新的文学经典,能否攀上文艺的高峰。而要达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进行观察、思考与研究。

现实主义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也有着曲折复杂的历史。在历史上,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座高峰,可以说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和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试图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前者将探索的触角深入人类的精神领域,后者则试图从建构而不是批判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由于教条化而导致了公式化、概念化,在具体实践中遭受了挫折,但无论是中国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还是西方的“无边的现实主义”,都试图在理论上对之做出纠正或扩展。20世纪80年代,新的文艺思潮蜂拥而来,现实主义一度被视为落后、过时的创作方法,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催生了中国的“先锋文学”,成为当时占据主流的文艺潮流。但时过境迁,30年后重新去看,我们可以发现,当时风光无限的先锋文学已经很少有人问津,而被视为“落后”的现实主义作品,却仍然能打动今日读者的心,《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反思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学规范,也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在今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潮已经发生了转变,不仅先锋文学作家转向了更加平实的写作,而且“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底层文学”“非虚构”等现实主义脉络不绝如缕,在文学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就现实情况而言,现实主义并未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追求,也没有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其原因或许主要在于,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在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主要涉及我们如何重新理解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等现实主义的基本问题。

但值得欣喜的是,新一代中国作家已经登场。在这个充满丰富性与可能性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书写中国经验,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置身于时代生活的洪流中,在思想与文学的碰撞中,将真实性作为内在追求,才有可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品。

(选自2016年04月08日《人民日报;K现实主义:越来越广阔的道路》作者:李云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一个当代作家,只有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去观察、思考与研究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创造新的文学经典,攀上文艺的髙峰,

B. 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曾对人类的精神领域进行探索,而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则有过从建构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系的打算。

C. 西方的“无边的现实主义”曾试图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由教条化而导致的公式化、概念化做出纠正或扩展。

D. 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它为我们书写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品提供了可能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荐之中,熟习中国经验的丰富性,也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

B. 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曾因“先锋文学”的冲击而被视为是“落后”的,但它仍能打动今日读者的心,这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巨大生命力。

C. 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这或许是目前现实主义还没有成为很多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没有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的原因之一。

D. 20世纪90年代以来底层文学”等现实主义脉络连续不断地出现,先锋文学作家转向更加平实的写作,显示着中国文学的主潮已经发生了转变。

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现实主义的一项是

A. 《大卫•科波菲尔》融进了查尔斯,狄更斯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展示了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

B.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C. 莫言在《食草家族》前言中说,这本书表达了他渴望人类可以通过吃草净化心灵的强烈愿望,对蹼膜的恐惧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膜拜。

D. 《人民的名义》以改革开放后GDP飞速增长下的腐败事件为创作背景,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一一墨翟

②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一唐太宗

③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虞世南

④以镜自照见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张九龄

读了上面四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综合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仿照示例改造划线部分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乡上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在继承乡主文化传统的东西基础上也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和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注意“形似”和“神似”,即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和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示例:

(1)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新的新东西;

(2)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新生态乡土文化。

(3)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几乎所有现代大哲都是现代文明的批判者,在这一点上罗素倒不是例外,他崇尚科,   ①   。爱与科学,爱是第一位的。   ②   ,便只会使人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增殖。像历来一切贤哲一样,他强调   ③   ,为此他主张“开展一场引学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鼓励人们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历史、英雄传记、哲学等等的美味。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生日那天,好朋友执意送给我一套珍贵的纪念邮票册,我激动地说:“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B. 著名作家苍山牧云签名售书活动正在举行,有位读者兴奋地对他说:“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C. 奉上拙作一篇,鄙人才疏识浅,篇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D. 昨天下午有顾客不幸在本超市内丢失银行卡一张,望拾到者赶快交到超市服务台,必有重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年6月,参加2017年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大会的国家将共建合作平台,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

B. 实施分类通关改革后,阿拉山口海关在“管得住”的前提下,保税货物推出了“网上审批、分送集报”等新型监管模式,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最大通关便利。

C. 临沂市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级足球联赛,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D. 反腐倡廉的理念深人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必然会力挺反腐,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道出了民众的心声。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通过商业物流的交往,临沂市和瓜达尔港逐渐加深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两市之间的友好贸易关系。

②公交车上给老人此座是道德自律的行为,不能用暴力强求。当一种起码的道德被当做标准来要求甚至规定时,社会的道德基础就岌岌可危了。

③他每日作画,皮笔成冢,痴迷其中,欲罢不能。他画虾蟹、虫鱼、瓜果、山水,无不积淀多年功力,有运斤成风之能。

④等红灯时,一辆自行车斜插在一辆电动车前,骑电动车的大叔当仁不让又插到了自行车前面,然后两人就争吵起来。

⑤班里开家长会,这位女生做了一件让全班同学都不可理喻的事情,她当着全班家长的面把自己的妈妈“轰了出去”,自己参加了家长会。

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出境旅游,但是,些海外城市的消费水平居高不下,加之旅游市场的垄断影响,使得不少游客望洋兴叹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                         ”两句经常用来说明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2)《孟子梁惠王上》中用“                                 ”三句,说明了敬重自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并推己及人,成就王业就易如反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這像肃清高①。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①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②纡,苦心谋划。③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④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

1.下列对这前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诸葛亮名满實宇,万世不朽;进人祠堂,瞧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

B. 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

C. 颈联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但指挥才能不如萧何、曹参。

D. “宗臣”二字,总领金诗。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浩气炽情动人肺腑。

E. 全诗以叙述为主,句句含情,层层深人,荡人胸襟,动尔情怀。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滕定公,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③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④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 齐疏之服/篚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館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年之丧齐疏之服/鳣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鱣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帝王死叫“崩”。

B. 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 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 太子恐怕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然友于是再次到宋国请教孟子,孟于认为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C. 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 从滕因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2)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看罢(中华诗调大会》和《朗读者》,很多人都嘉许它们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

“清新”的感觉。这两档节目之所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真”,即节目中那些真实的人和事。董卿解释说,制作《朗读者》的初衷,实际上包含了“朗读”和“者”两部分,前者与事情有关,而后者与人有关。类似地,《中华诗词大会》虽然主题在诗词,但现众从节目中看到的不止是诗词,还有农民白茹云等普通挑战者的真实故事。

透过这两档节目,很多人说看到了文化的价值。不过,应该继续追问的是:这些文化价值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诗词也好,散文也好,之所以给人很大触动,除了文字优美,更多在于传达的价值与读者、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尤其是在《朗读者》里,老实说从“朗读”的层面,并不是每一位嘉宾都能展现出专业高水准,但透过网友的评论不难看出,真正打动人的主要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切情感。在一个马路上扶老人都可能产生风险的社会,濮存昕那句“记住帮助你的人,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恰恰回应了人们内心中对善的需求;而《愿你慢慢长大》中,母亲寄语孩子的“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所传达的,则是在一个生存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内心对安静平和的向往。也有人会认为,节目中传递的这些价值观念“距离现实太远”,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

(选自《南方日报》.2017.02.23)

材料二:

3个月,12期节目,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央视《朗读者》节目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5月6日晚,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5月23日,《朗读者》研讨会在京举行。

董卿介绍了节目制作的情况。她认为节目能够取得成功,首先是时机,当大屏、小屏被各种综艺充斥的时候,《朗读者》以文化节目出现,给现众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觉。其次,是创新的决心,要把原创的文化节目做威功的决心,“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是节目的灵魂。节目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谁来读、读什么。制作团队最初也曾考虑过全明星阵客,但后来发现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一定是情怀。这也成为了《期读者》选嘉实的标准,主舞台出现的嘉实,包含科学家、外交家、作家、曲艺家和普通人等。读什么,节目组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要和嘉实相符合,又要被大众所理解,文字的精神力量,彰显的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也会穿越时空击中观众的内心。最后,董卿说节目在新媒体引发的热度和年轻人对节目的热爱出乎她的意料,2万人参与了线下朗读亭的活动。

节目中选了很多老人。从第一期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到最后一期八位老先生道出心中对“青春”的理解,他们中最年长的102岁。北京大学的赵白生先生说,该节目是“以老创新”的老人秀,节目中的老年嘉宾都是“国宝”;节目也是静心秀,比如许渊冲先生几十年静静地从事一件事情,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静心。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7.05.25)

材料三:

做节目要有文化担当。中央很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統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项凝魂聚气、固本强基的工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一些地方电视台搞娱乐兴台、娱乐至死,整天打打闲闹,可能有不得已的市场压力,但确实也不可取。搞点娱乐,让观众轻松当然有必要,但站在国家层面、民族层面,精神文化建设、价值观培育必不可少。对央视来说,哪怕收视率低一点,广告降一点,也不能忘了自身的使命;反过来讲,主旋律的节目做得好了,品质上去了,收视率和广告也不会差,《朗读者》就是成功例子。

                                              (选自《光明日报》,2017.06.01)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虽然朗读者的专业水准不是很高,但他们能够结合个人独特经历传达真切情感,所以依然能打动观众和听众。

B. 节目旨在“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通过文字来传达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与读者、观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C. 节目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有2万年轻人参与了线下阅读亭的活动,他们对节目的热爱连董卿都感到出乎意料。

D. 在不得已的市场压力下,一些地方电视台大搞娱乐节目,忽略了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确实有不可取之处。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中作者引用濮存昕和那位“母亲”的朗读,传递的价值观虽然“距离现实太远”, 但它为我们提供了比照、反省、激活自我的机会。

B. 材料二第一段用一串数字概括了节目播出的时长、数量、内容、参与人数等,体现了新闻语言具体、准确、简练的特点。

C. 材料二中,关于谁来读,制作团队担心过多的光环会削弱动人的力量,就放弃使用明星,而是选择了那些具有情怀的嘉宾。

D. 赵白生先生评价《朗读者》最后一期节目是“老人秀”“静心秀”,这个评价包含了节目对人物及事情的关注,体现了节目制作的初衷。

E. 三则材料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朗读者》节目成功的原因,强调了节目内容的重要性,对于综艺节目有借鉴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朗读者》的成功经验,谈谈如何把文化类综艺节目办得更精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乾隆二十八年冬,苏州城内大雪盈门。

腊月初六清早,雪后初霁,玉雕师傅陈唯友推开自家大门,发现门楼下蜷卧着一个少年,厚厚的雪花没及少年的胸襟。陈师傅急步上前呼唤,少年已无声息,伸手一探,气若游丝。陈师傅忙唤徒弟们将人抬至屋内,加覆棉被,喂饮热汤,良久方才醒来。仔细询问,乃是徽州人氏,年方十四,因家乡连年遭旱,家人皆被饿死,留下这少年背井离乡,独自流落到苏州城,恰逢连日风雪,饥寒交迫昏死在陈家门口。

听罢讲述,陈师傅不禁长叹:又是一不幸之人!便吩咐徒弟们找一身棉衣给少年换上,打算让其在家中将养几日,待身体稍作恢复再送他另寻活路。

得了暖衣饱饭,不几日,那少年气色便缓和过来。再见之时,陈师傅上下打量,发现这少年面容清秀,身上的粗布棉衣虽不甚合身,却掩盖不住眉宇之间的英气。少年见到陈师傅,纳头便拜:

“恩人在上,受程准一拜。”

陈师傅急忙搀起,“孩子,世道艰难,焉能见死不救?只是你年纪尚幼,又举目无亲,不知今后作何打算?”

听陈师傅这样问,那少年再次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恩人救我一命,此生难以为报。本不该得寸进尺,只是我身小力薄,实在没有活路,请恩人念我手脚齐备,舍得下气力,请您收我为徒,他日学得一技之长,方能事师若亲,以报恩情之一二。”

陈唯友听罢,沉吟了片刻。他并非不可怜眼前这个孩子,只是他心里清楚,玉雕乃大技艺,虽有勤能补拙之说,但若要成为良匠,无天资禀赋不能达也。但转念一想,自己膝下无子无女,眼下几个徒弟跟随自己时间虽长短不一,却无出色之辈,如此下去,自己的一身绝技岂不失传?且这孩子举手投足颇有气度,着实惹人喜欢,不如暂时将他留下。

“也罢,我且收下你,给你两年时间,两年之后,若能入路,我自留你;倘若还未上道,你及早另寻活路。”

程准听罢,感激涕零,当下叩头奉茶,行了拜师大礼,正式留在陈家跟着陈唯友学习玉雕技艺。不久陈唯友便发现,这程准不仅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而且踏实勤奋,肯下苦功,不出两年时间,竟学完了师兄弟们五年才学完的基本功,陈老先生嘴上不说,心里却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

程准到陈家两年头上,陈唯友在家里举行了一场比赛,要徒弟们各尽所学,做一件作品相互鉴赏。那程准连续几日闭门不出,最后用满是血泡的双手给师傅捧出了一件羊羔跪乳的玉件,虽稍显稚嫩,却已初见功力,苏州城内的几位先生看后皆赞赏有加,唯独陈师傅笑而不语,只是点了点头,说了句:“留下吧!”

自此,陈师傅对程准另眼看待,手把手地把平生所学悉数传授于他。那程准也不负师望,技艺精进,未出五年,便在苏州城内声名鹊起。

乾隆四十一年,朝廷在全国征召玉雕贡品。程准精选上好玉料,下了整整半年功夫制作出一件作品,取名“丹凤朝阳”,作品寓意大统,做工精湛,业内人士皆称精品,程准也颇为自豪,对夺取贡品头筹志在必得。未料陈师傅看后非但没有溢美之词,反而力阻程准将作品送往京城。一时间坊间议论纷纷,但程准并未辩驳,只是默默地将玉雕收起,跟着师傅回了家。

此后,程准仍然一心一意跟着师傅学习技艺,只是不再那么踌躇满志了,凡构思动工之前,必先同陈师傅商讨一番。陈师傅初不以为意,后多次在窗外看到程准抱臂踌躇,犹豫之态毕现。陈师傅大骇,嘱程准今后创作不要再来找他,按己意行事即可,但程准退缩之态并无改观。

不久后的一日清晨,陈师傅忽称自己那把祖传的楠木刻刀被盗,并直接命人将程准叫来,诘问程准昨晚为何潜入自己住室将刻刀窃走。众人愕然,皆认为以程准平日为人,决不会干此龌龊之事。然陈师傅一口咬定昨晚只有程准一人去过自己卧室,且其他贵重财物并未丢失,必不是外人所为,窃刀之人定是程准。程准大呼冤枉,但陈师傅不为所动,程准终百口莫辩。两天后,陈师傅不顾众人苦劝,将程准逐出师门。事已至此,程准不再申辩,向师傅磕了三个响头含泪离去。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已经名动海内、誉满京城的玉雕大师程准接到下人禀报:陈老先生病重,恐怕时日无多。程准听此,星夜起程赶赴苏州。恩师榻前,程准再行师徒大礼,而后轻轻说道:

“师傅,弟子有一事……”

“为师知你所问何事。雕刀被窃一事与你无关,那把刻刀并没有丢。当年为师只是要寻一个借口将你赶出去。从看到你的第一件作品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百年难遇的玉雕人才。那年朝廷征召贡品时,你的那件‘丹凤朝阳当入精品之列,但在为师看来,奉迎之意过浓,境界不高,此匠人之忌也。我对你百般阻挠,只为让你去除一些雕琢之气,不想经历此事,你信心大挫,却让为师始料未及。为师知道,大树下面好乘凉,但大树下面亦不长草。你的技艺已日臻完美,不能总活在我的阴影之下,只有把你赶出去,才能助你成为一代巨匠。为师知道你重情义,让你离开我,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实在是委屈你了。如今你名满天下,能回来看我,我心足矣!”

程准听罢,早已泪如雨下,陈老先生吩咐家人将那把楠木刻刀取来,颤颤巍巍地交到程准手上后,便溘然长逝。

程准手捧刻刀细细端详,乌黑油亮的刀柄上,深深地镌刻着八个小字:

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选自《百花园》,2016.8.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意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冬日天寒雪大,村托少年的可怜与处境的危险。

B. 看到程准的羊羔跪乳玉件,陈师博觉得程准虽是玉雕方面的可造之材,但还比较稚嫩,故“笑而不语”。

C. 程准虽感冤枉,但最终不再申辩,含泪离去,因为他知這师傅不会再改变决定,他也不愿意违背师傅的意愿。

D. 按照时间顺序,小说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为陈师博雪后教人、收徒传艺、赶走徒弟、告知真情。

2.文中的陈师傅这形象有哪然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匠心独运,浑然天成”八个字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登高赏秋、赏菊饮酒、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日,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各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得到了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 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

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C. 要想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要记住传统节日――重阳节。

D. 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两段采用引证法,引用了古诗文名句,既体现了古人庆祝重阳节的形式多样,也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

B. 作者在论证中指出,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赋予了传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

C. 文章提出,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节日密不可分。

D.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历数了重阳节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不朽魅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的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重阳节中蕴含的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B.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C.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需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内容依托形式,活动形式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D.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不衰,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不割断文化精神命脉,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回忆“东方时空”二十年演播历程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东方时空”可能就干了一件事——平视:用“东方之子”平视人,不仰视、不俯视;用“生活空间”平视生活,不涂抹、不上色;用“焦点时刻”平视社会,不谄媚、不闪躲……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不可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今天读它,我仍能清晰地听到易水边那萧萧的风声,和那个叫荆轲的侠士苍凉的歌声。

他答应了燕太子去刺秦,但是并不等于他天生喜欢送死,他也本能地希望制定更周密的方案,使自己有哪怕微小的可能生还;重然诺爱名节,更使他希望增加刺秦成功的胜数。而这一切太费心思,所以他拖延了下来。但燕太子丹不理解,开始怀疑荆轲是不是因为对虎狼之秦的恐惧,而有意拖延时日。

怀疑,是荆轲不能忍受的。于是直接奔赴死亡而去。死亡是可以忍受的,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这就是荆轲用行动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这么“傻”的还不止荆轲一个人。还有一个渔父。

请听《渔父歌》: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其非穷士乎?

这首诗显得很急促——是一种催促,也是一种呼唤,呼唤迷失的人性。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于是向他求救。渔父将他渡了过去,伍子胥藏身芦苇荡中。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渔父于是“歌而呼之”。

“芦中人,其非穷士乎?”这个“穷”,应该是日暮途穷的“穷”,但我分明从伍子胥后来的行为中,看出了他内心更具深刻意味的“穷”。在渔父的一再呼唤下,在饥饿求生的本能催促下,伍子胥从芦苇丛中出来了。吃完渔父送来的饭,政客的本能又抬头了,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受。他又自作聪明地问渔父的姓名——他认为对方不要谢礼,一定是希图钱财之外的好处,等他日伍某人得了天下,给你弄个官当当。“渔父不答”。伍子胥疑心更深,反复叮嘱对方要保密,不要泄露他的行踪。“渔父诺”。

“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答应”,但是这个答应的代价却让人不寒而栗——伍子胥走了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

曾经很不明白,即使救了伍子胥,看到竟是这样不知好歹的人,而且一再侮辱自己,渔父为什么要答应?为什么不怒斥,不径自离去?

现在我开始明白了,或者说自以为明白了:那一刻,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在他毫不设防的情况下,尘世的肮脏劈头盖脑地掩杀而来。他的心,死了。

这样的大义凛然,这样的不屑一顾,这样的深哀大痛。我相信那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而是一个隐士,他坚守着自己的清洁,也坚守着无边的寂寞。当他看到伍子胥,这个被追杀的人——那时伍子胥的神情一定很仓皇吧?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也许就是这恻隐使他的心打开了门,处于没有防备的境地。他还以为这是上天送来一个可以彼此明白的人,好给他寒冷的生涯带来一星温暖。但是他错了。

对不同境界的人,任何解释都只能带来误解,而且需要这样的人来理解是何等无聊,所以他什么都不说了。只用最后的行动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江水滔滔,天地无言。

失去性命是可以的,但是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还是同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价值观,让我在生死相隔、苍苍茫茫的两千余年之后,冰炭置肠,悲从中来。

(选自潘向黎《看诗不分明》,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开篇写易水边的风声和侠士的歌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是为下文写荆轲刺秦与渔父自沉的行为作铺垫。

B. 伍子胥因疑心渔父会泄露自己的行踪而反复叮嘱其保密。“渔父诺”,是因为他能够理解伍子胥当时所处的困境。

C. 作者认为渔父之所以没有怒斥侮辱自己的伍子胥,也没有径自离去,是因为他对神情仓皇的伍子胥动了恻隐之心。

D. “江水滔滔,天地无言”,作者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写江水的有声和天地的沉默,凸显了隐士自沉带给自己的情感激荡。

E. 荆轲不能忍受怀疑而赴死,渔父看到了丑陋的人性而自沉,他们坚守了“简单的价值观”,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认为伍子胥的“穷”“更具深刻意味”,这“意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有学者认为此篇散文在“寻找人间含金的细节”,请在文章中找出一处“含金的细节”并加以分析。

3.请结合全文,谈谈“冰炭置肠,悲从中来”的具体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卡尔认为,互联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化的直接依据。

   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吗?

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的时间才成倍增加。

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

(取材于付伟的《拯救阅读》,有删改)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互联网式的阅读,导致人们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B. 美国人卡尔认为互联网让人的专注、深思和反省能力正在丧失。

C. 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卡尔进一步证实了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

D. 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改变了大脑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方式。

E. 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也要警惕互联网带来的精力分散等问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

(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①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1.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 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

C. 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

D. 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

2.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

A.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E.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字。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