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于这个方案,我有充足的论证,也用了很多的案例,他说我调查不够,我不以为然,因为,具有前瞻性的方案是创意,还没有实施,去哪里调查?

②真是好事多磨,经历了许多挫折,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

③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④领导干部要带头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力清除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和”“污垢”,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

⑤今年上半年城区二手房网上备案量达到1604套,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由于数据中存在部分房改房的备案量,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情况依然不瘟不火

⑥嫉妒心强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取得了成就,不仅不赞一词,反而会恶语相加乃至造谣中伤,使对方激情消减,名誉受损,甚至产生更坏的结果。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③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2)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苏洵《六国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纳税:缴纳丝税。征苗:征收青苗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B. 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C. 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D. 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E. 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沔,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日:“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____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B.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C.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D. 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2.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

B. 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C. 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D. 学士,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入朝多为顾问秘书之臣。唐、宋时设翰林学士之职,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沔敢于直谏。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孙沔也因此被贬谪。

B. 孙沔不趁人之危。元昊去世,众人主张乘机攻打,但孙沔认为这样做有失国家体统。

C. 孙沔假公济私。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取私利。

D. 孙沔性情残暴。暴怒时在公堂之上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更有甚者,对盗贼使用酷刑。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 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 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 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E.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2.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任继愈:大师小事

对于把学术视为毕生追求的学者而言,著书立说乃安身立命之本。但任继愈晚年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古籍整理中去,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与著述。在生命最后的20年里,他主持编订了总字数过亿的《中华大藏经》,编纂了总计近8亿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主持了国图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参与了点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的修订工作等。他皓首穷经,甘为幕后英雄。

其实,在繁重的古籍整理工作之余,任继愈并未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在他的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大量零零碎碎写有心得体会和读书摘抄的纸片。“本来他是想把这些资料积累起来,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还想写一部有关教育的书,结果2009年就过世了。”

因为有行政职务,任继愈拒绝参与自己主编的这些著作的评奖。在编辑《中华大藏经》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办公室,他自己掏钱,每月400元租房子给编辑部用。他对中华古籍那是真爱,感情深极了。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任继愈在馆内巡视,突然发现老朋友季羡林坐在古籍善本阅览室里,也没在看书,就在那儿坐着。任继愈很奇怪,就上前问为什么。季羡林说,你们国家图书馆不是有规定吗,看古籍善本达不到一定级别就没资格看,我学生需要看但没资格,我有资格。我替他借,他看,我坐着。任继愈太怒:“这些不合理的规矩必须改!”此后,古籍善本的借阅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了。

但是,任继愈也清醒地看到,古籍善本既有文献价值,也有文物价值。古籍善本是不可能像普通图书一样任人使用的。为解决使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他提出大力开展古籍影印出版的主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是承担了这项重任。时任国图出版社社长的郭又陵说:“我还记得当时任老对我说,不能什么书赚钱就出什么书,出版事业不能一切向钱看。古籍影印成本高、印数少、利润薄,但只要对读者有益,我们就要做下去。”出版社在影印《敦煌遗书》和《四库全书》时遇到了资金困难,是任继愈亲自给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写信要来了资金,使深藏于书库的古籍善本特别是重要而稀见的古籍化身千百,嘉惠学林。

1987年,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竣工后,国图门前的那条中关村南大街也开始改造,但完工后的道路在国图这一段既没有过街天桥,也没有地下通道,甚至连个斑马线都没画。读者从路东到路西的国图正门需要绕很大一个弯。任继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国图和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协商一年多还是毫无进展。最后是任继愈亲自去找市长,才总算在门口给国图留了一条斑马线。

1988年,国家图书馆准备出访日本国会图书馆。时任办公室主任的黄润华按惯例给任继愈送去500元置装费。当时出国不像现在,大家工资也低,都没啥像样的衣服,所以出国都给发置装费,买身西装,但给任先生送去时,他坚决拒收。

在同事们印象里,任继愈和任何人说话都是商量的口吻,绝没有以上压下那种命令式的话。但有一次,任继愈把郭又陵叫到家里,说:“这本书你帮我出了。”口气很严肃,也很坚决。看着一脸疑惑的郭又陵,任继愈解释说,这部书是他的一个老学生写的。这位学生是60年代北大哲学系的高材生,本打算毕业后留校当老师的,但当时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学生在征求任继愈的意见时,任继愈鼓励他去边疆工作。结果去到边疆之后运动不断,学术研究被迫中断,直到80年代回到北京才恢复,成果就是这本薄薄的书稿。也不让你们亏本出书,这位学生拿了1.5万元,用做出书费。后来书出版了,郭又陵听说,这笔钱是任先生自己掏的。

任继愈不但是著名学者,也是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家,来求墨宝的人络绎不绝。但只要对方是学校、研究机构、博物馆等,他分文不取;如果对方是商业机构,对不起,不写。有一次,一所新成立的学校请任继愈题写校名,他在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宗旨后欣然提笔。不久秘书科就收到该校送来的一笔现金,行政处长知道任先生会拒收,到他家里扔下钱就跑。没几天,这所学校的校长收到了“母亲水窖”的捐献证书。

任先生家里没什么东西,有的只是书,但这批书最后也都捐给了他老家的图书馆。

                    (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张贺,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任继愈在国图担任行政职务,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尤其是古籍的整理和编纂出版,也因此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与著述。

B. 季羡林借书自己却不看的细节,一方面表现了任继愈善于听从建议的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于国图僵化的制度的不满。

C. 任继愈先生出面命令郭又陵为自己的学生出书,是因为他觉得当年鼓励学生去边疆工作是自己的失误,现在只能用这一方式来弥补。

D. 这篇传记不是重点介绍任继愈先生在学术方面作为大师的成就和贡献,而是选择了生活、工作中的几件小事来表 现他为人处世的特点。

2.任继愈任职国家图书馆期间,为国图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任继愈先生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昀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披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右面是某校清明节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噪音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__,如街道上的汽车声、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等.都是噪音。__,噪音能导致听力损伤,引起心脑血管伤害,影响睡眠和人的正常心理。因此,我们在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同时,___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很多癌症致死者明明是手术治疗(包括化、放疗)导致的。   有人却把这个责任推给所患的疾病——癌症,这是不公正的。手术    切除可见的癌病灶.却不能切除滋生癌症的土壤。  这个土壤未除,癌症就随时可以复发,   复发时的身体条件更差。   经过了手术的摧残,人体抗病能力大大减弱。可见。把手术说成是治疗癌症的除根

术,   是一种骗术。

A. 可是    只能     /      尚且    因    实则

B. 然而    只会    要是    且      由于   /

C. 而      只是    如果    并且    /     实际

D. /       内能    只要    而且    因为   其实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趵突泉菊花展上,数以万计的菊花竞相开放,妖娆多姿,高雅不群,一株株盛开在寒秋之中,散发出特别的美丽和冷香,着实迷人。

B. 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创新论坛”,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演讲中表示:百度连接的范围越来越广,事物也越来越多。

C. 我国将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牌,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全力以赴保持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D. 从国内现有新闻广播的节目类型来看,目前,大致可分为轮盘+早中晚新闻密集段、轮盘+板块节目、板块节目+专题节目等几种形式。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台砜刚过。经受了暴风雨洗礼的玉山风景更加秀美,成千上万的市民和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地涌入景区,饱览胜景。

②电影《捉妖记》既有武道与术法的碰撞,又有爱情与宿命的纠结,多了些迷离幻境的诱惑,少了些清规戒律的约束。

③欲了解中国文明。两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要了解旧上海,就一定要读那些包罗万象的小报。

④春天的运河古城,花红柳绿,生机盎然,游人漫步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河畔,含英咀华,欣赏着粼粼水波、烟柳画桥。

⑤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学生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⑥三毛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成就独特,卓尔不群,她对情感、自由和人性美的强烈追求,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显露。

A. ①④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兴八首(其一)》中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总结秦国灭亡原因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柳梢青·春感

[南宋]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③。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④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此词写于此时。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③愁城:南宋京师临安,与下文“辇下”义同。④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铁马蒙毡”一句,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氛围凄凉阴森可怖,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极不相合。

B. “银花洒泪”一句写得极为动情,它将客观景象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具有人的形象和感情,渲染了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

C.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写故都临安元宵佳节鼓吹弹唱的情景,身为忠于南宋故国的遗民,根本听不懂这些外族歌声。

D.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在词中既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明上阕所写的都是自己在故都的亲见亲闻。

E. 词人隐居家乡,心系故国,通过对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的今昔对比,流露出对统治者的强烈愤激,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2.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高第,迁侍御史。

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布诛,涣得归太祖。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徽为谏议大夫前后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文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徵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B.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徵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C.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徵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D.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徵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称,三公之一,主管民事,为正一品官员。

B. “茂才”汉代指优秀人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C. “屯田”是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D. 文中的“辟”指被征召,“举”指授予官职,“除”“迁”则指官职的任命和调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袁涣出身世家,无纨绔气。袁涣的父亲袁滂做过汉朝的司徒,当时各家公子大多违越法律制度,而袁涣清雅宁静,举动必定符合礼节。

B. 袁涣正道直行,不屈淫威。在被袁术咨询时。常有严正的议论,袁术不能违抗;面对吕布威胁,他坚持认为刘备是有德之人,骂之不当。

C. 袁涣深请民意,建言恰当。归附太祖,百姓不乐意屯田而逃亡,袁涣对太祖说民众安于故土,应顺从他们的心意,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强。

D. 袁涣外表和柔,内心坚强。其堂弟袁敏说他貌似乎和柔顺,但在大节面前,处于危难当中时,即使是古代的勇士孟贲、夏育也比不过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2)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请老师吃顿饭

 

七中初二(7)班转来一名叫薛小涛的学生。薛小涛身着崭新耐克装束出现,一副土豪姿态。经多名同学探究,涛父是位房地产大老板。

土豪只能代表身份,代表不了成绩。一周后单元摸底测试,薛小涛仅得了40分,是最后一名。考卷发下去,涛父一再打电话邀请蔡老师吃顿饭沟通沟通孩子的学习问题。蔡老师推脱不掉,答应薛父去家吃顿便饭,时间定在周五晚上。

周五说到就到,蔡老师与薛小涛一起来到薛家。薛家果然如蔡老师所料,奢侈豪华金碧辉煌。还好薛家夫妻淳朴自然,没有丝毫的土豪之气。这顿饭佳肴满桌,饭桌上薛家夫妻诚恳之至,一再强调他们忙着做生意顾不上孩子,希望蔡老师能多关照。蔡老师讲,教好班里的每位学生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顿饭后蔡老师发现他包里多了个大红包。说真的,眼下的这种风气,红包对老师来说也不算个大事儿,对土豪来说,1000块还不够一顿饭钱。蔡老师把它当作私房钱放在了办公室的抽屉里。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吃了也拿了不能欠人家的。蔡老师开始给薛小涛补课。薛小涛聪明,一点就透,成绩上升迅速。期末薛小涛竟考了全班第20名。蔡老师欣慰,涛父涛母欣喜,又再三邀请蔡老师吃顿饭。蔡老师照样拒绝不掉赴了宴请。这次涛母回娘家,涛父约他去饭店,自然也是高级饭店。饭桌上蔡老师夸小涛是个好苗子,涛父对蔡老师感恩戴德。回来后蔡老师包里又冒出来一个大红包。

学期结束,期末薛小涛考了全班第五名。涛父涛母心花怒放再次请蔡老师吃顿饭,时间定在周日。结果,周日 还没到。薛小涛出了状况。薛小涛在周五放学时叫住了蔡老师说他有事儿,蔡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薛小涛看起来有些怯惧.蔡老师很耐心地等他讲话。半晌他终于张口:“蔡老师.我想转学。”

蔡老师惊诧地问:“为什么?’’

薛小涛的头徐徐抬起,蔡老师看到他目光悲切却又洪亮持重地说:“我爸根本不是大老板,他其实只是一个卑微的农民工。他为了我能在城里上个好学校,找关系托门子花了很多钱;又怕同学老师看不起我,为我买名牌服装、蔡老师你还记得第一次到我家吃饭吗?那不是我家,那是我爸为了伪装借的包工头的家。那顿饭吃了我爸半个月的工资。后来我考了全班第五,他们又请你吃感恩饭。难道我的好成绩不是对老师的感恩吗?他们那么辛苦,节衣缩食却让我吃穿都是最好的,还要为我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请客送礼上。我很迷茫,无论我学习退步还是进步,他们都有理由请客送礼。蔡老师.我想再回村里上学,因为那里更适合我这个农村孩子。”

薛小涛声泪俱下,蔡老师的愧疚之心已难以平复。他不露声色地拉过薛小涛的手说:“小涛,蔡老师一直都在等你敞开心扉诉说这一切,因为蔡老师相信你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好学生,蔡老师也为你今天的勇气喝彩。”蔡老师拉开抽屉拿出两个红包:“小涛你看,红包都在这儿。作为人民教师,我必须有原则,我一直在等时机还给你们。小涛你说得对,你的成绩就是对老师对父母最大的感恩。小涛,今天你是蔡老师的骄傲,蔡老师相信将来你也会是我的骄傲。你已经用行动证买了自己是最棒的!”薛小涛一时难以自控泪水溢出,他坚定地说:“蔡老师,你也是我的骄傲,我一生的骄傲!”

蔡老师再次从抽屉拿出几张表格说:“今年的优秀贫困生补助马上开始申请,小涛你如果不够优秀,蔡老师不会给你开绿灯。”薛小涛自信地答道:“我不要蔡老师开绿灯,我会证明自己的优秀。”

次日,蔡老师偷偷从工资卡上取了该取的钱放进抽屉的红包里,放学后拿着红包跟小涛一起向他们租住的家走去。路上,蔡老师幽默地说:“小涛,你考了这么好的成绩,我也占一小部分功劳,你必须请我在你家吃顿家常便饭。”薛小涛说:“没问题,我妈做的玉米饼子特别好吃,还保证能让你减肥。”师生俩默契地笑起来。

至于钱的问题,老婆知道了会怎么样?蔡老师想,那只是内部矛盾.总有办法解决的。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薛小涛家庭条件的交代,用了“土豪姿态”“多名同学探究”等语言来表述,流露出明显的讽刺意味,褒贬尽在其中。

B. “薛家”的奢侈豪华金碧辉煌与薛家夫妻淳朴自然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出两人农民工的身份,为后文揭示真相作好了铺垫。

C. 薛小涛成绩迅速上升,完全是因为蔡老师的补课,也证明其父母两次给蔡老师红包、请吃饭、煞费苦心为孩子付出一切的正确性。

D. 小说结尾关于蔡老师如何回答老婆关于钱的询问的心理描写,表现出他性格中的弱项,不利于他的形象刻画,其实完全可以删去。

E.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一个师生之间的温情故事;在人物刻画方面,语言描写尤为成功,既符合人物身份又不失幽默风趣。

2.小说在刻画蔡老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薛小涛和蔡老师互相认为对方是自己的“骄傲”,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任继愈:大师小事

对于把学术视为毕生追求的学者而言,著书立说乃安身立命之本。但任继愈晚年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古籍整理中去,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与著述。在生命最后的20年里,他主持编订了总字数过亿的《中华大藏经》,编纂了总计近8亿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主持了国图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参与了点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的修订工作等。他皓首穷经,甘为幕后英雄。

其实,在繁重的古籍整理工作之余,任继愈并未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在他的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大量零零碎碎写有心得体会和读书摘抄的纸片。“本来他是想把这些资料积累起来,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还想写一部有关教育的书,结果2009年就过世了。”

因为有行政职务,任继愈拒绝参与自己主编的这些著作的评奖。在编辑《中华大藏经》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办公室,他自己掏钱,每月400元租房子给编辑部用。他对中华古籍那是真爱,感情深极了。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任继愈在馆内巡视,突然发现老朋友季羡林坐在古籍善本阅览室里,也没在看书,就在那儿坐着。任继愈很奇怪,就上前问为什么。季羡林说,你们国家图书馆不是有规定吗,看古籍善本达不到一定级别就没资格看,我学生需要看但没资格,我有资格。我替他借,他看,我坐着。任继愈太怒:“这些不合理的规矩必须改!”此后,古籍善本的借阅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了。

但是,任继愈也清醒地看到,古籍善本既有文献价值,也有文物价值。古籍善本是不可能像普通图书一样任人使用的。为解决使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他提出大力开展古籍影印出版的主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是承担了这项重任。时任国图出版社社长的郭又陵说:“我还记得当时任老对我说,不能什么书赚钱就出什么书,出版事业不能一切向钱看。古籍影印成本高、印数少、利润薄,但只要对读者有益,我们就要做下去。”出版社在影印《敦煌遗书》和《四库全书》时遇到了资金困难,是任继愈亲自给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写信要来了资金,使深藏于书库的古籍善本特别是重要而稀见的古籍化身千百,嘉惠学林。

1987年,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竣工后,国图门前的那条中关村南大街也开始改造,但完工后的道路在国图这一段既没有过街天桥,也没有地下通道,甚至连个斑马线都没画。读者从路东到路西的国图正门需要绕很大一个弯。任继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国图和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协商一年多还是毫无进展。最后是任继愈亲自去找市长,才总算在门口给国图留了一条斑马线。

1988年,国家图书馆准备出访日本国会图书馆。时任办公室主任的黄润华按惯例给任继愈送去500元置装费。当时出国不像现在,大家工资也低,都没啥像样的衣服,所以出国都给发置装费,买身西装,但给任先生送去时,他坚决拒收。

在同事们印象里,任继愈和任何人说话都是商量的口吻,绝没有以上压下那种命令式的话。但有一次,任继愈把郭又陵叫到家里,说:“这本书你帮我出了。”口气很严肃,也很坚决。看着一脸疑惑的郭又陵,任继愈解释说,这部书是他的一个老学生写的。这位学生是60年代北大哲学系的高材生,本打算毕业后留校当老师的,但当时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学生在征求任继愈的意见时,任继愈鼓励他去边疆工作。结果去到边疆之后运动不断,学术研究被迫中断,直到80年代回到北京才恢复,成果就是这本薄薄的书稿。也不让你们亏本出书,这位学生拿了1.5万元,用做出书费。后来书出版了,郭又陵听说,这笔钱是任先生自己掏的。

任继愈不但是著名学者,也是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家,来求墨宝的人络绎不绝。但只要对方是学校、研究机构、博物馆等,他分文不取;如果对方是商业机构,对不起,不写。有一次,一所新成立的学校请任继愈题写校名,他在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宗旨后欣然提笔。不久秘书科就收到该校送来的一笔现金,行政处长知道任先生会拒收,到他家里扔下钱就跑。没几天,这所学校的校长收到了“母亲水窖”的捐献证书。

任先生家里没什么东西,有的只是书,但这批书最后也都捐给了他老家的图书馆。

                    (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张贺,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任继愈在国图担任行政职务,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尤其是古籍的整理和编纂出版,也因此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与著述。

B. 季羡林借书自己却不看的细节,一方面表现了任继愈善于听从建议的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于国图僵化的制度的不满。

C. 任继愈先生出面命令郭又陵为自己的学生出书,是因为他觉得当年鼓励学生去边疆工作是自己的失误,现在只能用这一方式来弥补。

D. 这篇传记不是重点介绍任继愈先生在学术方面作为大师的成就和贡献,而是选择了生活、工作中的几件小事来表 现他为人处世的特点。

2.任继愈任职国家图书馆期间,为国图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任继愈先生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社会复杂化常常被提及。早期复杂社会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类社会群体内部出现了制度化的不平等.二是社会群体之间有了等级分化、主从关系。仰韶文化历时约两千年,其社会形态也经历了从简单的平等社会到复杂社会的转变。

作为仰韶文化早期的遗址.半坡村的发掘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村庄。考古发掘表明.仰韶早期半坡文化的聚落形态表现出氏族社会的特征,迄今已知所有的居址和墓地都显示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较为平等的简单社会形态。社会并没有出现明显分化。到了仰韶中期的庙底沟类型.社会分化逐渐凸显,聚落社会内部越来越分化,与其他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融合也越来越密切。大聚落、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构成了庙底沟社会复杂化过程的显著特点,也体现了与中国其他主要史前文化区的不同。仰韶文化后期,在经历了庙底沟时期强劲的发展之后,仰韶文化出现了衰落迹象,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和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从两个方向分别进入中原腹地,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呈现出一种衰落趋势。由于受环境限制和文化中保守因素的束缚。当太湖地区已经进入古国文明阶段时。仰韶文化分布区仍处于文明前夜·成为被周边文化影响的区域。

从社会复杂化的角度看。从距今6000年开始,仰韶文化图内的社会分化日渐明显,即从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的过渡时期。数次重大遗址的发掘证实.这一时期大小聚落内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都逐步向小型化分解。由从前规模较大的氏族等大集体转变为家族或大家庭等较小群体。半坡类型时期.无论是西安半坡遗址,还是宝鸡北首岭聚落遗址.都表现出向心的凝聚式的聚落形态.反映的是平等的社会形态:而到了庙底沟类型时期,聚落中出现了建筑工艺很高的特大型房址,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出现了分化。西坡遗址考古发现。大墓和中小墓交织在一起,同时,在西坡墓地中发现了玉钺,这在以前的仰韶中期文化中没有发现过。一般而言,玉钺象征着武力和权力。这些都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化达到了相当程度。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是该区从氏族到国家发展的转折点,从那时起,生产技术有很多新突破,社会出现了真正的分工,氏族社会发展至鼎盛,由此进入解体时期,同时随着文明因素的出现,开始了文明、国家起源的新历程。

近年来,伴随考古领域的一批重大发现,人们对仰韶文化又产生了许多新认识。西坡遗址大型房址和墓地的发现、杨官寨遗址大型环壕的发现,为在仰韶文化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仰韶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制度等有望得到全面揭示。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早期复杂社会一是指群体内部制度化的不平等,二是社会群体之间的等级分化和主从关系,仰韶文化中后期可以称作复杂社会。

B. 半坡文化时期聚落形态为氏族社会,迄今已知所有的居址和墓地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社会形态较为平等简单,没有明显分化。

C. 庙底沟文化遗址为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分化逐渐凸显,聚落社会内部越来越分化,与其他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更密切。

D. 以屈家岭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后期仰韶文化出现了衰落迹象,他们进入中原,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呈现出一种衰落趋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考古发掘表明,距今6000年前出现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转化约两千年。其社会形态经历了从简单的平等社会到复杂社会的转变。

B. 庙底沟遗址存在的大聚落、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奢侈品的大墓等现象,体现出社会复杂化的显著特征,其特点非常独特而鲜明。

C. 考古发掘证实,仰韶文化从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过渡时期,规模较大的氏族等大集体,逐渐转变为家族或大家庭等较小群体。

D. 墓地开始分大中小不同类型、象征着武力和权力的玉钺在西坡墓地中被发现,这些现象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仰韶文化发展环境受到诸多限制,文化相对保守,因此其他地区更早进入古国文明阶段,而仰韶文化成为被周边文化影响的区域。

B. 半坡类型仰韶文化表现出向心的凝聚式的聚落形态,反映的是平等的社会形态;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聚落社会已经出现了分化。

C. 社会分化成为从氏族到国家发展的转折点,社会出现了真正的分工,氏族社会由此解体,文明、国家起源的新历程也由此开启。

D. 考古领域的发现为在仰韶文化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未来仰韶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制度等将会全面揭示。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右面是某校清明节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噪音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__,如街道上的汽车声、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等.都是噪音。__,噪音能导致听力损伤,引起心脑血管伤害,影响睡眠和人的正常心理。因此,我们在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同时,___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很多癌症致死者明明是手术治疗(包括化、放疗)导致的。   有人却把这个责任推给所患的疾病——癌症,这是不公正的。手术    切除可见的癌病灶.却不能切除滋生癌症的土壤。  这个土壤未除,癌症就随时可以复发,   复发时的身体条件更差。   经过了手术的摧残,人体抗病能力大大减弱。可见。把手术说成是治疗癌症的除根

术,   是一种骗术。

A. 可是    只能     /      尚且    因    实则

B. 然而    只会    要是    且      由于   /

C. 而      只是    如果    并且    /     实际

D. /       内能    只要    而且    因为   其实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趵突泉菊花展上,数以万计的菊花竞相开放,妖娆多姿,高雅不群,一株株盛开在寒秋之中,散发出特别的美丽和冷香,着实迷人。

B. 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创新论坛”,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演讲中表示:百度连接的范围越来越广,事物也越来越多。

C. 我国将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牌,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全力以赴保持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D. 从国内现有新闻广播的节目类型来看,目前,大致可分为轮盘+早中晚新闻密集段、轮盘+板块节目、板块节目+专题节目等几种形式。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台砜刚过。经受了暴风雨洗礼的玉山风景更加秀美,成千上万的市民和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地涌入景区,饱览胜景。

②电影《捉妖记》既有武道与术法的碰撞,又有爱情与宿命的纠结,多了些迷离幻境的诱惑,少了些清规戒律的约束。

③欲了解中国文明。两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要了解旧上海,就一定要读那些包罗万象的小报。

④春天的运河古城,花红柳绿,生机盎然,游人漫步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河畔,含英咀华,欣赏着粼粼水波、烟柳画桥。

⑤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学生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⑥三毛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成就独特,卓尔不群,她对情感、自由和人性美的强烈追求,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显露。

A. ①④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佛狸祠下,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宋濂不辞辛苦赶赴远方拜师求学的艰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柳梢青·春感

[南宋]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②洒泪,春入愁城③。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④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在外流落多年。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此词写于此时。②银花:元宵节的花灯。③愁城:南宋京师临安,与下文“辇下”义同。④海上: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铁马蒙毡”一句,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氛围凄凉阴森可怖,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极不相合。

B. “银花洒泪”一句写得极为动情,它将客观景象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具有人的形象和感情,渲染了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

C.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写故都临安元宵佳节鼓吹弹唱的情景,身为忠于南宋故国的遗民,根本听不懂这些外族歌声。

D.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在词中既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明上阕所写的都是自己在故都的亲见亲闻。

E. 词人隐居家乡,心系故国,通过对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的今昔对比,流露出对统治者的强烈愤激,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2.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后辟公府,高第,迁侍御史。

谯令,不就。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布诛,涣得归太祖。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徽为谏议大夫前后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文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问涣从弟敏:“涣勇怯何如?”敏对曰:“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第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徵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B.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徵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C.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徵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D.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后徵为谏议大夫/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曒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称,三公之一,主管民事,为正一品官员。

B. “茂才”汉代指优秀人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C. “屯田”是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D. 文中的“辟”指被征召,“举”指授予官职,“除”“迁”则指官职的任命和调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袁涣出身世家,无纨绔气。袁涣的父亲袁滂做过汉朝的司徒,当时各家公子大多违越法律制度,而袁涣清雅宁静,举动必定符合礼节。

B. 袁涣正道直行,不屈淫威。在被袁术咨询时。常有严正的议论,袁术不能违抗;面对吕布威胁,他坚持认为刘备是有德之人,骂之不当。

C. 袁涣深请民意,建言恰当。归附太祖,百姓不乐意屯田而逃亡,袁涣对太祖说民众安于故土,应顺从他们的心意,不想做的就不要勉强。

D. 袁涣外表和柔,内心坚强。其堂弟袁敏说他貌似乎和柔顺,但在大节面前,处于危难当中时,即使是古代的勇士孟贲、夏育也比不过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2)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请老师吃顿饭

 

七中初二(7)班转来一名叫薛小涛的学生。薛小涛身着崭新耐克装束出现,一副土豪姿态。经多名同学探究,涛父是位房地产大老板。

土豪只能代表身份,代表不了成绩。一周后单元摸底测试,薛小涛仅得了40分,是最后一名。考卷发下去,涛父一再打电话邀请蔡老师吃顿饭沟通沟通孩子的学习问题。蔡老师推脱不掉,答应薛父去家吃顿便饭,时间定在周五晚上。

周五说到就到,蔡老师与薛小涛一起来到薛家。薛家果然如蔡老师所料,奢侈豪华金碧辉煌。还好薛家夫妻淳朴自然,没有丝毫的土豪之气。这顿饭佳肴满桌,饭桌上薛家夫妻诚恳之至,一再强调他们忙着做生意顾不上孩子,希望蔡老师能多关照。蔡老师讲,教好班里的每位学生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顿饭后蔡老师发现他包里多了个大红包。说真的,眼下的这种风气,红包对老师来说也不算个大事儿,对土豪来说,1000块还不够一顿饭钱。蔡老师把它当作私房钱放在了办公室的抽屉里。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吃了也拿了不能欠人家的。蔡老师开始给薛小涛补课。薛小涛聪明,一点就透,成绩上升迅速。期末薛小涛竟考了全班第20名。蔡老师欣慰,涛父涛母欣喜,又再三邀请蔡老师吃顿饭。蔡老师照样拒绝不掉赴了宴请。这次涛母回娘家,涛父约他去饭店,自然也是高级饭店。饭桌上蔡老师夸小涛是个好苗子,涛父对蔡老师感恩戴德。回来后蔡老师包里又冒出来一个大红包。

学期结束,期末薛小涛考了全班第五名。涛父涛母心花怒放再次请蔡老师吃顿饭,时间定在周日。结果,周日 还没到。薛小涛出了状况。薛小涛在周五放学时叫住了蔡老师说他有事儿,蔡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薛小涛看起来有些怯惧.蔡老师很耐心地等他讲话。半晌他终于张口:“蔡老师.我想转学。”

蔡老师惊诧地问:“为什么?’’

薛小涛的头徐徐抬起,蔡老师看到他目光悲切却又洪亮持重地说:“我爸根本不是大老板,他其实只是一个卑微的农民工。他为了我能在城里上个好学校,找关系托门子花了很多钱;又怕同学老师看不起我,为我买名牌服装、蔡老师你还记得第一次到我家吃饭吗?那不是我家,那是我爸为了伪装借的包工头的家。那顿饭吃了我爸半个月的工资。后来我考了全班第五,他们又请你吃感恩饭。难道我的好成绩不是对老师的感恩吗?他们那么辛苦,节衣缩食却让我吃穿都是最好的,还要为我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请客送礼上。我很迷茫,无论我学习退步还是进步,他们都有理由请客送礼。蔡老师.我想再回村里上学,因为那里更适合我这个农村孩子。”

薛小涛声泪俱下,蔡老师的愧疚之心已难以平复。他不露声色地拉过薛小涛的手说:“小涛,蔡老师一直都在等你敞开心扉诉说这一切,因为蔡老师相信你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好学生,蔡老师也为你今天的勇气喝彩。”蔡老师拉开抽屉拿出两个红包:“小涛你看,红包都在这儿。作为人民教师,我必须有原则,我一直在等时机还给你们。小涛你说得对,你的成绩就是对老师对父母最大的感恩。小涛,今天你是蔡老师的骄傲,蔡老师相信将来你也会是我的骄傲。你已经用行动证买了自己是最棒的!”薛小涛一时难以自控泪水溢出,他坚定地说:“蔡老师,你也是我的骄傲,我一生的骄傲!”

蔡老师再次从抽屉拿出几张表格说:“今年的优秀贫困生补助马上开始申请,小涛你如果不够优秀,蔡老师不会给你开绿灯。”薛小涛自信地答道:“我不要蔡老师开绿灯,我会证明自己的优秀。”

次日,蔡老师偷偷从工资卡上取了该取的钱放进抽屉的红包里,放学后拿着红包跟小涛一起向他们租住的家走去。路上,蔡老师幽默地说:“小涛,你考了这么好的成绩,我也占一小部分功劳,你必须请我在你家吃顿家常便饭。”薛小涛说:“没问题,我妈做的玉米饼子特别好吃,还保证能让你减肥。”师生俩默契地笑起来。

至于钱的问题,老婆知道了会怎么样?蔡老师想,那只是内部矛盾.总有办法解决的。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薛小涛家庭条件的交代,用了“土豪姿态”“多名同学探究”等语言来表述,流露出明显的讽刺意味,褒贬尽在其中。

B. “薛家”的奢侈豪华金碧辉煌与薛家夫妻淳朴自然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出两人农民工的身份,为后文揭示真相作好了铺垫。

C. 薛小涛成绩迅速上升,完全是因为蔡老师的补课,也证明其父母两次给蔡老师红包、请吃饭、煞费苦心为孩子付出一切的正确性。

D. 小说结尾关于蔡老师如何回答老婆关于钱的询问的心理描写,表现出他性格中的弱项,不利于他的形象刻画,其实完全可以删去。

E.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一个师生之间的温情故事;在人物刻画方面,语言描写尤为成功,既符合人物身份又不失幽默风趣。

2.小说在刻画蔡老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薛小涛和蔡老师互相认为对方是自己的“骄傲”,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任继愈:大师小事

对于把学术视为毕生追求的学者而言,著书立说乃安身立命之本。但任继愈晚年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古籍整理中去,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与著述。在生命最后的20年里,他主持编订了总字数过亿的《中华大藏经》,编纂了总计近8亿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主持了国图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参与了点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的修订工作等。他皓首穷经,甘为幕后英雄。

其实,在繁重的古籍整理工作之余,任继愈并未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在他的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大量零零碎碎写有心得体会和读书摘抄的纸片。“本来他是想把这些资料积累起来,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还想写一部有关教育的书,结果2009年就过世了。”

因为有行政职务,任继愈拒绝参与自己主编的这些著作的评奖。在编辑《中华大藏经》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办公室,他自己掏钱,每月400元租房子给编辑部用。他对中华古籍那是真爱,感情深极了。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任继愈在馆内巡视,突然发现老朋友季羡林坐在古籍善本阅览室里,也没在看书,就在那儿坐着。任继愈很奇怪,就上前问为什么。季羡林说,你们国家图书馆不是有规定吗,看古籍善本达不到一定级别就没资格看,我学生需要看但没资格,我有资格。我替他借,他看,我坐着。任继愈太怒:“这些不合理的规矩必须改!”此后,古籍善本的借阅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了。

但是,任继愈也清醒地看到,古籍善本既有文献价值,也有文物价值。古籍善本是不可能像普通图书一样任人使用的。为解决使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他提出大力开展古籍影印出版的主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是承担了这项重任。时任国图出版社社长的郭又陵说:“我还记得当时任老对我说,不能什么书赚钱就出什么书,出版事业不能一切向钱看。古籍影印成本高、印数少、利润薄,但只要对读者有益,我们就要做下去。”出版社在影印《敦煌遗书》和《四库全书》时遇到了资金困难,是任继愈亲自给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写信要来了资金,使深藏于书库的古籍善本特别是重要而稀见的古籍化身千百,嘉惠学林。

1987年,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竣工后,国图门前的那条中关村南大街也开始改造,但完工后的道路在国图这一段既没有过街天桥,也没有地下通道,甚至连个斑马线都没画。读者从路东到路西的国图正门需要绕很大一个弯。任继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国图和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协商一年多还是毫无进展。最后是任继愈亲自去找市长,才总算在门口给国图留了一条斑马线。

1988年,国家图书馆准备出访日本国会图书馆。时任办公室主任的黄润华按惯例给任继愈送去500元置装费。当时出国不像现在,大家工资也低,都没啥像样的衣服,所以出国都给发置装费,买身西装,但给任先生送去时,他坚决拒收。

在同事们印象里,任继愈和任何人说话都是商量的口吻,绝没有以上压下那种命令式的话。但有一次,任继愈把郭又陵叫到家里,说:“这本书你帮我出了。”口气很严肃,也很坚决。看着一脸疑惑的郭又陵,任继愈解释说,这部书是他的一个老学生写的。这位学生是60年代北大哲学系的高材生,本打算毕业后留校当老师的,但当时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学生在征求任继愈的意见时,任继愈鼓励他去边疆工作。结果去到边疆之后运动不断,学术研究被迫中断,直到80年代回到北京才恢复,成果就是这本薄薄的书稿。也不让你们亏本出书,这位学生拿了1.5万元,用做出书费。后来书出版了,郭又陵听说,这笔钱是任先生自己掏的。

任继愈不但是著名学者,也是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家,来求墨宝的人络绎不绝。但只要对方是学校、研究机构、博物馆等,他分文不取;如果对方是商业机构,对不起,不写。有一次,一所新成立的学校请任继愈题写校名,他在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宗旨后欣然提笔。不久秘书科就收到该校送来的一笔现金,行政处长知道任先生会拒收,到他家里扔下钱就跑。没几天,这所学校的校长收到了“母亲水窖”的捐献证书。

任先生家里没什么东西,有的只是书,但这批书最后也都捐给了他老家的图书馆。

                    (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张贺,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任继愈在国图担任行政职务,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尤其是古籍的整理和编纂出版,也因此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与著述。

B. 季羡林借书自己却不看的细节,一方面表现了任继愈善于听从建议的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于国图僵化的制度的不满。

C. 任继愈先生出面命令郭又陵为自己的学生出书,是因为他觉得当年鼓励学生去边疆工作是自己的失误,现在只能用这一方式来弥补。

D. 这篇传记不是重点介绍任继愈先生在学术方面作为大师的成就和贡献,而是选择了生活、工作中的几件小事来表 现他为人处世的特点。

2.任继愈任职国家图书馆期间,为国图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任继愈先生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