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社会复杂化常常被提及。早期复杂社会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类社会群体内部出现了制度化的不平等.二是社会群体之间有了等级分化、主从关系。仰韶文化历时约两千年,其社会形态也经历了从简单的平等社会到复杂社会的转变。

作为仰韶文化早期的遗址.半坡村的发掘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村庄。考古发掘表明.仰韶早期半坡文化的聚落形态表现出氏族社会的特征,迄今已知所有的居址和墓地都显示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较为平等的简单社会形态。社会并没有出现明显分化。到了仰韶中期的庙底沟类型.社会分化逐渐凸显,聚落社会内部越来越分化,与其他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融合也越来越密切。大聚落、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奢侈品的大墓,构成了庙底沟社会复杂化过程的显著特点,也体现了与中国其他主要史前文化区的不同。仰韶文化后期,在经历了庙底沟时期强劲的发展之后,仰韶文化出现了衰落迹象,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和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从两个方向分别进入中原腹地,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呈现出一种衰落趋势。由于受环境限制和文化中保守因素的束缚。当太湖地区已经进入古国文明阶段时。仰韶文化分布区仍处于文明前夜·成为被周边文化影响的区域。

从社会复杂化的角度看。从距今6000年开始,仰韶文化图内的社会分化日渐明显,即从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的过渡时期。数次重大遗址的发掘证实.这一时期大小聚落内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都逐步向小型化分解。由从前规模较大的氏族等大集体转变为家族或大家庭等较小群体。半坡类型时期.无论是西安半坡遗址,还是宝鸡北首岭聚落遗址.都表现出向心的凝聚式的聚落形态.反映的是平等的社会形态:而到了庙底沟类型时期,聚落中出现了建筑工艺很高的特大型房址,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出现了分化。西坡遗址考古发现。大墓和中小墓交织在一起,同时,在西坡墓地中发现了玉钺,这在以前的仰韶中期文化中没有发现过。一般而言,玉钺象征着武力和权力。这些都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化达到了相当程度。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是该区从氏族到国家发展的转折点,从那时起,生产技术有很多新突破,社会出现了真正的分工,氏族社会发展至鼎盛,由此进入解体时期,同时随着文明因素的出现,开始了文明、国家起源的新历程。

近年来,伴随考古领域的一批重大发现,人们对仰韶文化又产生了许多新认识。西坡遗址大型房址和墓地的发现、杨官寨遗址大型环壕的发现,为在仰韶文化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仰韶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制度等有望得到全面揭示。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早期复杂社会一是指群体内部制度化的不平等,二是社会群体之间的等级分化和主从关系,仰韶文化中后期可以称作复杂社会。

B. 半坡文化时期聚落形态为氏族社会,迄今已知所有的居址和墓地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社会形态较为平等简单,没有明显分化。

C. 庙底沟文化遗址为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分化逐渐凸显,聚落社会内部越来越分化,与其他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更密切。

D. 以屈家岭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后期仰韶文化出现了衰落迹象,他们进入中原,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呈现出一种衰落趋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考古发掘表明,距今6000年前出现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转化约两千年。其社会形态经历了从简单的平等社会到复杂社会的转变。

B. 庙底沟遗址存在的大聚落、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奢侈品的大墓等现象,体现出社会复杂化的显著特征,其特点非常独特而鲜明。

C. 考古发掘证实,仰韶文化从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过渡时期,规模较大的氏族等大集体,逐渐转变为家族或大家庭等较小群体。

D. 墓地开始分大中小不同类型、象征着武力和权力的玉钺在西坡墓地中被发现,这些现象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仰韶文化发展环境受到诸多限制,文化相对保守,因此其他地区更早进入古国文明阶段,而仰韶文化成为被周边文化影响的区域。

B. 半坡类型仰韶文化表现出向心的凝聚式的聚落形态,反映的是平等的社会形态;而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聚落社会已经出现了分化。

C. 社会分化成为从氏族到国家发展的转折点,社会出现了真正的分工,氏族社会由此解体,文明、国家起源的新历程也由此开启。

D. 考古领域的发现为在仰韶文化中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未来仰韶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制度等将会全面揭示。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在《麦浪,麦浪》一文中,少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麦田里的秘密,由此引发了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类似的情景在生活中也许还有,请以“偶然发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某大学教授,用手机只接打电话、发短信,没有QQ,不发微博,不用微信。有的人很欣赏他,也有的人看不起他,……,对此你怎么看?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现在一些中小学纷纷组建话剧社团,排演各种剧本,举办话剧节,兴起了一股热潮,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看法。

②请从下列诗句中选取一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其画面。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③请以“起风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四、本大题共5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麦浪,麦浪

①给你讲一讲麦浪的故事吧。麦浪其实是没有故事的,我只记得有两句诗歌,“三月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歌平”。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诗人的诗,他们写过不少关于麦浪的诗句。有一个现代诗人写过大量与麦子、麦穗、麦浪有关的诗,有人戏称他为麦子诗人,可惜后来他卧轨自杀了。如今,村庄和麦香、黄金与白马的诗歌时代也已过去,所以就不打算和你谈关于麦子的诗歌了。      

②可是关于麦浪我又能编造出什么故事来?你知道我是个拙劣的故事家,连个笑话也讲不好,可是在你告诉我你没见过麦浪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便蠢蠢欲动,想给你讲个故事。你没见过麦浪,不等于没见过麦苗,没见过麦苗,可总见过麦子吧,没见过麦子也没关系,我可以告诉你,你吃的面粉做成的食物就来源于麦子——关于麦子我只能告诉你这些了。但是麦浪的秘密你是不知道的,这让我有些神气起来,对于一个在麦田里举过镰刀的人来说,编造一点和麦浪有关的故事还是有生活基础的。      

③麦浪我也仅仅见过一次。在我十几岁的一个清晨,天还没亮我就在屋内听到院子里奶奶寻找镰刀的声音。奶奶那时候老了,变得啰嗦和唠叨,她出入于东屋、锅屋、偏房、走廊,踮着小脚搬来椅子踩着够到门楼上,那些散落在各处的镰刀被她叮叮当当地扔到院子中央。院子里的自来水管响了一会儿,然后响起磨镰刀的声音,奶奶一边磨镰刀,一边埋怨镰刀锈了,才一年没用,怎么就锈得这么厉害。她还埋怨我和妹妹,这么晚了,怎么还不起床。麦子该割了,雨水刚下过,太阳太毒,再不割麦子就熟掉头了。      

④我和妹妹、奶奶三个人站在了清晨的麦田边,太阳在背后大大的,还是蛋黄的颜色。大片大片的麦田中寂寥无人,奶奶开始埋怨天气,凭借她的记忆,她很有把握地认为已经到了收割麦子的好时候。可是到了麦田边,还是发现我们来早了,很多麦穗还是青色的,很多麦叶也是青色的,我想那在穗子里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麦粒,也是青色的……奶奶说,怎么办,来都来了,把麦子割了吧,麦粒已经灌完浆了,割下来放在田里晒一天,麦粒就熟了,再也不能等了,等到下一场大雨,刮一场大风,麦子就全烂在田地里了。      

⑤在我弯下腰左手刚刚握住几棵茎叶冰凉的麦子时,一阵风从背后凉凉地爬了过来,紧接着像有人在背后推了我一把,我不禁站起身挺直腰来抵抗风力。我目光所及之处看到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整块麦田像海浪那样波动起来,整块麦田成了一块巨大的绿色绸子,像是有人在远处不停地用手抖动着它,而且抖这块绸子的人不止站在一个方向,东南西北都有,因为我看到麦浪在随时变换着方向,像是有个顽皮的巫婆穿着她那巨大的斗篷在麦田里左冲右突……      

⑥风揭穿了麦田内部的秘密,麦浪起伏处,隐约可见各类瓢虫从麦体的中间展翅飞起,把蛋生在了麦子深处的鸟惊厥地射向了高空,在天上盘旋鸣叫,我还记得那鸟鸣叫的声音,“布谷,布谷,不哭,不哭”——这是一些更小的孩子的说法。当然,在麦子根处,也是偶尔可以见到田鼠和蛇的,这个时候就要握紧镰刀,防备它们从你的脚下窜过去。麦子本来就是有香气的,你没到过麦田,相信你也能通过想象有所了解。单纯的麦田,香气是潮湿的、浓郁的、带着一点点青草的腥气,可麦浪荡起时味道就不一样了,这香味里掺杂了一点点泥土的味道和各类虫子飞起时带来的虫体味……      

⑦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麦浪的话,也许我只能用“狂野”了。你能了解一个少年站在田野中间,站在天与地中间被风吹荡着的感觉吗?那一瞬间整个世界没了别的人,也没了别的植物,他的眼睛里是大片大片的麦子在舞蹈,千千万万株麦子。它们有的粗壮,有的细弱,可在风来时它们都仿佛一下子鼓足了勇气,尽管是倒下的姿态,可仍然能令人震惊地看到它们想拔地而起的愿望。风是它们的摇滚乐呐。麦子也有疯狂的时候,那一刻它们大概忘记了自己是人们的食物,那一刻它们身上具备了某种灵性,但我相信它们不是出于即将被收割的恐惧,而是在生命最辉煌时集体参与的一次朝拜。      

⑧麦浪起伏,一个少年的懵懂被惊醒,在这“狂野”的麦浪前,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像只七星瓢虫,我摘掉了黑框的眼镜,麦田在我眼里清晰无比。麦子对我敞开了怀抱,让我看到了它们打开的内心——麦子像我一样几乎具备了脆弱和坚强两种性格,这种心灵深处的认同感,让我举着闪亮的镰刀向麦田深处走去。麦叶划动着我的裤管,纠缠着我的双腿让我行走艰难,可这阻止不了我试图在麦田里奔跑的想法,只有奔跑,才能让我感觉自己也是一株麦子。沉睡过一个冬天,被雪覆盖了一个冬天,等到春天来临,雪像眼泪一样渗到土地深处,那眼泪带来营养,麦子遇到温暖的风就会疯长起来。如果五月、六月的时候,经过风吹日晒,用手指测量,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麦子都会以一个指头那样的速度生长,等它生长得足够高,经历过几场大风大浪之后,也就到了它生命的尽头……      

⑨也许我这么说是错的,麦子的生命是没有尽头的,它在我们的身体里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我怀疑这些年吃的麦子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因为我再没从中尝出风暴的味道。随着麦浪起伏过的麦子,它的内心会更成熟和沧桑些吧……

⑩这就是我给你讲的麦浪的故事,它其实不算一个故事,因为连我都忘记了麦子什么时候成熟,什么时候收割,我们住的城市里看不到一株麦子,那些麦子在遥远的地方……

(取材于韩浩月的同名散文)

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拙劣:读作“zhuō lüè”,笨拙而低劣。

B. 蠢蠢欲动:这里可以换成“跃跃欲试”。

C. 寂寥:寂静空旷。“寥”第4笔是“”。

D. 懵懂:形容年少无知,不懂事的样子。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作者因为一个诗人自杀导致他不得不放弃谈诗的打算转而去编故事。

B. 第②段,务农的经历既是作者傲视他人的资本,也是他从事创作的生活基础。

C. 第④段,奶奶因为记忆力衰退,所以误判了收割麦子的时间,令人十分气愤。

D. 第⑨段,历经风暴洗礼后故乡的麦子更成熟,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我的生命里。

3.动词在描摹事物方面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从文章⑤⑥两段中任选两个动词分别加以赏析。

4.在第⑦段中,作者用“狂野”一词形容麦浪,请依据⑤-⑦段的内容,解释“狂野”的含义。

5.文中说“麦子像我一样几乎具备了脆弱和坚强两种性格”,既脆弱又坚强,是许多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的经历加以分析。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 “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 “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 “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2.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

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D.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中国古代文人有山水情怀。《归去来兮辞》中,在春天农事之余,陶渊明“寻壑”“经丘”,看到“___________”,感受着万物复苏的春天之美;《滕王阁序》中,在深秋时节,面对“__________”的景象,王勃深感水色山光的变幻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由梦境返回现实,失意感慨,认为徜徉山水,“_________”,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杜甫《登高》一诗中,面对西风高天、沙白鸟飞,诗人看到了“_____________”秋天开阔苍茫的山水景象。

 

二、本大题共6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难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 所说阴为厚利而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 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 柔可而骑也                   狎:戏弄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5.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

 

一、本大题共7小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总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是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高铁线路,不仅标志着中国全面掌握高铁核心技术,也为世界奉献出一大批璀璨的技术创新成果。

京沪高铁穿越黄淮冲积平原和长江冲积平原的路段,沿线分布着大面积深厚软土层,相当于在“豆腐”上建高铁。因此京沪高铁的路基沉降控制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100年的寿命期限内,一般地段沉降要小于15毫米,相邻两个桥墩的沉降差异不得超过5毫米。为此,京沪高铁创造性地采用了以桥代路的施工方案,用深入地下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一行行、一列列桥桩来规避沉降。京沪高铁还采用了独辟蹊径的创新技术,在无砟轨道铺设前,建设者采取了机械碾压等“人工沉降”措施,加快轨道下土层趋于紧密的速度,将国外高铁铺轨前三到四年的自然沉降周期缩短到18个月。

  在京沪高铁项目破解的众多技术难关中,CRH380A那酷似“火箭”的别致车头,绝对是亮点中的亮点。车速越高,行驶阻力越大,空气动力在阻力中所占的比重也越高。经过大批技术精英夜以继日地研究和改进,“火箭”车头不仅拥有全球最快的速度,阻力更比上一代车头降低了15.4%,且尾部升力几近于零,在技术上实现了全面的超越。测试数据显示,阻力下降后的CRH380A列车,以300公里时速运行时,旅客人均每百公里能耗仅3.64度电,相当于飞机的十分之一。

接触网的送电能力是电气化高铁能够持续高速奔驰的关键因素。每段平均长度1.4至1.6公里的接触网导线,架设过程中水平精度误差允许在0.1毫米以下,而京沪高铁的实际精度达到了0.03至0.05毫米的世界领先水平,确保了列车时速300公里时受电的平顺性、连续性。接触网导线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很高的导电率,被业界视为高铁牵引供电核心技术的“皇冠上的明珠”。向日本寻求技术引进被拒绝后,铁道部与科技部联合自主研发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调整改进,第一批合格的铜铬锆合金高强高导接触线、超高强度铜镁合金接触线终于从中国人手中诞生,综合性能全面超越国际上锡铜和镁铜接触导线,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领先水平的日本PHC接触导线。

京沪高铁是中国轨交通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铁跨进新纪元。

(取材于涂露芳、孟为、王刘芳、刘宇鑫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高铁技术领域,中国已成为拥有世界先进的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的国家。一条条蜿蜒舒展的巨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高铁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向内看,高铁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众多行业都因高铁机遇发展壮大;向外看,高铁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业、相关技术研发等大量优质投资机会。高铁崛起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提质增效多有助力。

高铁降低了全社会的物流成本。东西贯通、南北相连的“大动脉”畅通快捷,全面激发了资源要素流通的活力。西部资源向东部输送,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南北要素加速流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借高铁向内陆腹地延伸,有助于打破地理阻隔和利益藩篱、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联通国际国内市场,使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疆域、更高效的环境下自由流通。

                          。高铁不仅便捷舒适、运载量大、效率可观,节能降耗的“武功”也十分高强:每百人公里能耗仅为每小时不到6000瓦,是大客车的二分之一,是飞机的六分之一。因为其只用电,不用燃油和燃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碳排放量很低,堪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贴地飞行”的高铁扩张了既有“经济圈”,重新定义着市场的“边界”。比如,京沪高铁建成后,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两大经济区联系更为紧密,两大经济区之间架起一座能源、资本和人员快速流动的通道,将两大经济圈连接起来,使这个巨型的“【甲】”经济带成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南北经济走廊”,很好地发挥了“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符合经济发展之。一根根铁轨缩短了城与城、“圈”与“圈”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还是构建“一带一路”,高铁往来穿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有专家预测,中国的高铁建设将推动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构建更为广阔、更有潜力、更具活力的“大”市场。

(取材于《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

材料三

    “标准”一词对普通民众而言可能稍显“无感”,但提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3C认证”,多数人就不陌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认证标准是人们确认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定心丸”,指导着人们的经济行为。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确立标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不变信条。事实上,正是由于英特尔确立了中央处理器(CPU)标准、微软把持了操作系统的标准、苹果主导了手机应用标准,这些巨头就牢牢掌握国际市场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而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标准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美国商务部的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了80%的世界贸易。

    “得标准者得天下。”这句话揭示了标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输出“中国标准”一直都被视为最高追求。

    从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中国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欧标”与“日标”。

    飞速发展的中国高铁已经跻身世界一流,不会坐而论。曾有外国媒体这样报道,“包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由此带来的是‘中国行业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2015年2月,中国高铁技术的首个国家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正式施行,中国正致力于将此标准推广适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引进中国高铁的国家,未来包括伊朗、美国、委内瑞拉等全球30多个国家也有望采纳“中国标准”。

(取材于卢泽华的《中国高铁标准正成为世界标准》)

1.根据“材料一”,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缩短路基沉降周期说明中国高铁建设者具有创新能力

B. 文章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来阐释接触网的送电能力

C. “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比喻,本体是指接触网导线

D. 文中列举了许多具体详实的数据,提高了内容可信度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京沪高铁达到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基沉降控制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

B. 车头人均能耗全面超越高铁最低的限度

C. 接触网导线架设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 接触导线综合性能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

3.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内容,在文中划线处填写一个合适的句子。

4.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内容,下列词语填入原文【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哑铃    B. 项链    C. 棋盘    D. 扁担

5.根据“材料三”下列各项对“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的部首是“辶”,部首共三画

B. :“道”,用的是本义,意思是道路

C. 发展之:“道”意思同“大逆不道”的“道”

D. 坐而论:“道”在文中指空话,大道理

6.根据“材料三”,关于认证标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认证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标尺

B. 确立标准的企业就能掌握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C. 中国企业把输出“中国标准”视为最高追求

D. 中国高铁标准已经被众多欧美国家广泛采用

7.根据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高铁标准能成为世界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谜语流传已久:“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你看,时间的步伐竟如此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变幻的人的一生。 

请以“时间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戈壁听沙(节选)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④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⑤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⑥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⑦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⑧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母胎。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⑩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⑪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⑫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⑬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文章开头从“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写起,说说作者这一交待在文中的作用。

2.文章题为“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概括。

3.文中画线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4.请探究文章结尾“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的意蕴。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4)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5)永结无情游,_______________。(李白《月下独酌》)

(6)道旁过者问行人,_______________。(杜甫《兵车行》)

(7)_________________,天阴雨湿鸣啾啾。(杜甫《兵车行》)

(8)__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9)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10)___________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

(1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酬屈突陕①

刘长卿②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③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注:①屈突陕:人名。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③乡:通“向”,窗户。

1.请简要说明首联写景的作用。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雄字温叔,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虞允文宣抚四蜀,辟干办公事, 入相,荐于朝。乾道五年,召见便殿,孝宗大奇之,即日手诏除正字。

范成大使金,将行,雄当登对,允文招与之语。既进见,雄极论恢复。孝宗大 喜曰:“功名与卿之。”即除右史,两月除舍人。金使耶律子敬贺会庆节,雄馆 伴。子敬披露事情不敢隐,逻者以闻。上夜召雄,雄具以子敬所言对,上喜。金使 入辞,故事当用乐,雄奏:“卜郊有日,天子方斋,乐不可用。”上难之,遣中使 谕雄,雄奏:“金使必不敢不顺,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上大喜。雄请复置恢 复局,日夜讲磨,条具合上意,除中书舍人。自选人入馆至此,未满岁也。

时金将起河南之役,议尽以诸陵梓宫归于我。上命雄出使贺生辰,仍止奉迁陵 寝及正受书仪。雄既见金主,争辨数四。其臣屡喝起,雄辞益力,卒得请乃已,金 人谓之“龙斗”。尝上疏论恢复计,大略谓:“莫若由蜀以取陕西,得陕西以临中 原,是秦制六国之势也。”八年,以母去。

朱熹累召不出,雄请处以外郡,命知南康军。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 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成其名。会周必大亦力言之,乃止。

自雄独相,蜀人在朝者仅十数。及眷衰,有言其私里党者,上疑之。已而陈岘 为四川制置,王渥为茶马,命从中出。雄求去,诏勉留,曰:“丞相任事不避怨, 选才无乡。”盖有所激也。祖宗时蜀人未尝除蜀帅,雄请外,除观文殿大学士、 四川制置使。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上 思雄不忘,改知江陵府。江陵无险可恃,雄请城江陵,城成,民不告扰。

张栻再被召,论恢复固当,第其计非是,即奏疏。孝宗大喜,翌日以疏宣示, 且手诏云:“恢复当如栻所陈方是。”即除侍讲,云:“且得直宿时与卿论事。” 虞允文与雄之徒不乐,遂沮抑之。广西横山买马,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上知栻 治行,甚向栻,众皆忌嫉。洎栻复出荆南,雄事事沮之。时司天奏相星在楚地,上 曰:“张栻当之。”人愈忌之。

绍熙四年薨,年六十五,赠少师。嘉定二年,谥文定。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功名与卿之    共:同享

B. 以母去        忧:忧虑

C. 罪之成其名    适:恰好

D. 选才无乡旧     旧:故旧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雄极力主张恢复中原,受到皇上赏识;他主张重新设置恢复局,所列的条目都符合皇上的心意。

B. 赵雄出使金国,围绕迁陵寝与改正受书仪式,与金主和金国朝臣争辩,直至请求被允许才罢休。

C. 赵雄在担任宰相时,将十几个蜀人推荐到朝廷任职。有人因此向皇上进言,皇上对他产生了疑心,后冰释前嫌。

D. 赵雄任江陵府知府期间,因江陵没有险要的地势可以凭依,修筑城防工程。城防工程的建设,没有侵扰老百姓。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

(2)张栻再被召,论恢复固当,第其计非是,即奏疏。

(3)赵雄为官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二十八骑         公子自骄而功之

B. 公子不取也       我何渡

C. 惜其用武不终也     造祸求福

D. 诸侯公子贤         有尺寸之功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子为人仁而士         距以骂

B. 使使以大王             公子车骑

C. 朱亥四十斤铁椎         太子再拜而跪,行流涕

D.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英俊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兵下令军中《魏公子列传》          约束

B. 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魏公子列传》   特意

C. 疾入赵壁 《淮阴侯列传》           如果

D. 举兵,吾从此助公  《淮阴侯列传》  只是、但是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 洎牧以谗诛。

D.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在叶子没有完全长大的时候,那野樱樓仿佛己经在枝头处处著花。

B. 黄金的小叶映在嫩绿广阔的草地上,如夜里苍穹发光的星座。

C. 树上兀自顥抖的,是环环层叠的星辰 。

D. 细微的叶子就在我的目睹之下快速地飘舞,狂飞,掉下,就像梦幻的流星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分别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雨声,蕴含一种淡淡忧愁的诗意;听雨,      。“帘外雨潺潺”。闭帘细听窗外雨声,犹能得雨之真味。细雨斜飞,无论飞落何处,隔窗听来,    。雨声渺渺而带哀色,似最能震颤心灵深处暗藏的忧伤心弦,并与之一起律动,一起摇撼着灵魂。人生的苦闷遂纷至沓来,心灵饱受淋漓之苦。此种雨声带来的感受虽不得意,    。似乎天地荒芜,   

①皆似飘风一般不知其所终

②但隐隐然自有一种淡而高远的孤清

③则是觉察人生苦闷后的洒脱

④只有淅沥的雨声与听雨者自己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

A. ④①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下面四项中措辞不得体的一项是

A. 叨扰多日,心中深感不安。特备薄礼,敬请笑纳。

B. 久闻先生大名,虚位以待,静候台驾。

C. 多蒙领导垂青,自当不懈努力,不负期望。

D. 大作收到,冒昧作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宋代诗人曾巩有诗《正月六日雪霁》:“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      但期约看花人。”下面句子填在横线处最恰当的是

A. 明日杏园应烂漫

B. 家家买酒清明到

C. 送春无限情惆怅

D. 莺飞草长树树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公安部最近通报,我国已从40余个国家和地区缉捕在逃经济犯罪嫌疑人180名顺利回国,其中涉案金额千万元以上的有44名。

B. 回归祖国后,澳门不仅从祖国内地快速发展中获得了发展动力和发展机遇,也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C. 今年6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中国将在2020年计划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在发射10年后实现探测器采样返回。

D. 自律机制是新闻界为了防止新闻媒体免遭大众和政府对其制定规定而进行的自我限制,也是负责任的媒体获取受众信任、减少诉讼、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      的价值基因。《礼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荀子》有言,国将兴,贵师而重傅。孔子是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      ,第一次将“教育公平”      在人类的价值图谱上。今天,教师更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

A. 薪火相传   理论    铭刻

B. 薪火相传   理念    镌刻

C. 衣钵相传   理念    镌刻

D. 衣钵相传   理论    铭刻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有人称我们已进入“微时代”,只要你有个联网的手机,你就能通过微博将身边发生的事情与“脖”友们分享。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现代人确需一种和这种节奏合拍的“灵光乍现式”的表达,现代化的大都市,人们之间的关系向着“陌生人”社会的方向发展,人在社会场景和生活平台上的呈现,表现出更多的偶然性,这与微博上每天发生的故事有相似之处。同时,微博一次140个字的限制逼出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这种方式更平民化,“群众”基础更加广泛。为此,各地政府也建立了官方微博,以便有效听取民意,解决群众现实问题。与国外微博相比,中国微博上的牢骚与负面表达较盛,而这恰恰是网友现实生活所面临困难的显现。微博只是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反映出来,所以能否及时回应负面舆论,事关政府的诚意。在微博上,政府与民众应是平等交流的关系,而不是政府向民众的单向传播。无论是淘宝体,还是偶尔的卖萌,都体现了政府在积极地转变语言风格,这些要比官话套话更能Hold住政府形象。然而,躯干在为公众带来多元信息的同时,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微博的“直播性”虽然方便快捷,却易威胁个人隐私……尤甚的是,部分“微博达人”,恶意左右网络舆论,将“网络暴力”有意引向党和政府,危及社会稳定,值得警惕。

微博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面对微博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我们何去何从,仍值得探讨。

1.请简要概括微博具有哪些特点。

2.政府部门应如何利用官方微博塑造政府形象?请简要说明。

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简答题(10分)

(1)请指出《茶馆》中台词分别出自何人之口。

①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少吗

②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③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贾母因向王夫人道:“你回来告诉你老爷,就说我的话,这张家的亲事是作不得的。”

王夫人答应了。……贾母因把刚才的话告诉凤姐。凤姐笑道:“不是我当着老祖宗太太们跟前说句大胆的话,现放着天配的姻缘,何用别处去找。”

“张家的亲事”指的是什么事?贾母与凤姐如何促成“天配的姻缘”?请简述相关情节。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曹操病,华佗欲为其手术,曹操疑华佗为关羽报仇,将华佗下狱。华佗于狱中而死,

最后曹操也不治身亡。

B. 刚刚离开欧也妮后,夏尔脑子里还有她高贵、纯洁的形象,甚至把头几次商业成功

归功于她的祝福与祈祷,并写信向她报喜。

C. 《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之间并非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与鲨鱼争夺马林

鱼的搏斗中,圣地亚哥对鲨鱼的赞叹,便是明证。

D. 《明天》的结尾处,丧子的单四嫂子希望在梦中与儿子相传,朦朦胧胧地睡去。作

者并不去写她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这是为了减少作品的消极色彩而采用的曲笔。

E. 冯云卿靠放高利贷挣起了一份家产,因投机公债库券,很快就亏折了,但他不承认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六朝之末,衰飒甚矣。然其偶俪颇切,音响稍谐,一变而雄,遂为唐始,再加整粟,便成沈宋。人知沈宋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谢,橐钥于陈隋也。诗至大历高岑王李之徒号为已盛然才情所发偶与境会了不自知其堕者。至“百年强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便是长庆以后手段。

(节选自王世贞《艺苑卮言》)

【注】①权舆:萌芽。  ②橐钥:生发,化育。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诗 至 大 历 高 岑 王 李 之 徒 号 为 已 盛 然 才 情 所 发 偶 与 境 会

了 不 自 知 其 堕 者。

2.文中的“沈宋”是初唐宫廷诗人               (人名)的合称,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3.作者在这段话中对文学持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苏轼《老人行》

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出版人的知识视界与人文素养

①出版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平庸媚俗乱象,首先与出版人受限于知识视界,没有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组织有关。譬如各类原创图书缺乏,质量平平;而一般图书则碎片化、娱乐化泛滥,格调不高,跟风现象严重;至于财经励志类图书则多克隆封面,四大名著多重复出版,更是业界常态。还有的出版社,因贪馋不退货和回款快,直接将出版经济做成“教材经济”,如此因袭偷惰,最可唏嘘。面对这种均质的平庸与粗鄙,老出版人董秀玉直言“不敢去书城”,“也不喜欢大书店”。身在界外,个人的观察,这固然与早先作为垄断行业的出版社靠书号资源、行政运营养成的积习有关,但由此形成的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②这里仅就图书输出一点,来谈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记得2003年,商务部有过统计,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逆差高达86亿美元,其中,包括图书输出在内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收入尤其少得可怜。当然,“十一五”以来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有千余种图书通过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出版计划走向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对象国和对象地区还不广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仍较少,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有些学术书水准不低,但常常因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而遭到对方拒绝。

③我们的发言权在不断流失,我们无力影响全球性的价值推展和制度安排,被人投诸边缘,视为“他者”。这种具有普适价值的重要学说和通行规则很少体现“中国因素”,更少由中国人来确立和制定的现状,显然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为今之计,如何以全球化考量为背景,冷静下来,沉淀下去,努力提升图书选题与内容的前沿性、普适性,还有编校装帧的质量,让出版人真正成为一个通晓全局、专精一门的专家内行,既不枵腹充数于业界,又不塞耳自外于学林,同时又虚心学习他人,积累经验,在产品、版权与技术、资本等各个环节上切记用功,在海外收购、投资或创设出版公司及书店等方面刻苦钻研,从而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亟需出版人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在各种出版实务上痛下工夫。

④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太多。从出版内涵来说,了解国际学术走向,熟悉业界书情动态的专门人才还很缺乏;从出版运作来说,掌握版权贸易的行家尤其不足。以学术出版而言,许多必要参数也不在出版社年检及评估中反映,怎么可能敦励出版人从观念上统一认识,在规范规制上奋起直追?又怎么能使之克服码洋崇拜和GDP游戏,真正了解到如果不改变现状,即使中国图书走出去也无济于事?以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为例,我们租的展区面积不可谓小,参展图书也不能算少,但好书难觅,最多的仍然是上述线条粗浅、解读表面的空泛之作。

⑤在我看来,倘若学术文化的价值悉数为利益放逐,纵使我们占有了市场,也仍然不会有发言权。现在出版人走出去了,但却只留下中国的经典思想“览镜心情只自怜”,怎么能不让人慨叹?还有,那些天,莫言要获诺奖的消息已经传出,但书展上却没有莫言小说专架,官方《参展商手册》也无反映,如此应对,或许出于疏忽,但缺乏董秀玉先生所说的“视野要广阔一些,要有前瞻性,要关注各个方面”的出版人专业素质和知识视界,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2.第④段列举法兰克福书展,第⑤段引用董秀玉先生的话,作用各是什么?

3.第③估提到要“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通读全文,梳理实现“更丰富的内涵”主要策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乡下的冬天远比城市的冬天漫长。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里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里人难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换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已经演了两场。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里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冰冻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了。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⑦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唯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我肯定他们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换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他们的认真和耐心让我烦躁。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我果真在家里吃掉两个红薯,又烤了一会儿炉子,然后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果然,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我突然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子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声,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擦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于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声,来自于我那顽劣的喝彩,以及我这个唯一的观众。

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丝的阳光。

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1.第③段和第12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

2.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

3.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

4.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逍遥游》)

(2)不抚壮而弃秽兮,___________________?                      (《离骚》)

(3)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4)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酒》)

(5)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6)_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                              (《劝学》)

(7)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___,有备无患。                   (《左传》)

(8)相濡以沫,________________。                               (《庄子》)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