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

 

古代希腊文明萌芽了早期人文主义精神。下列言论体现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是(  )

①知识即美德  ②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人非工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苏格拉底说善只有一种,那就是知识,同样,恶只有一种,那就是无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      B.德行的根源在于知识

C.知识是判断善恶的法则      D.唯有知识是最可贵的

 

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格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A. 否定神旨

B. 忽视道德

C. 善于诡辩

D. 轻视教育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墨子

C. 普罗塔戈拉

D.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在和人交谈时,总会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对方回答,鼓励对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找到正确答案。孔子经常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也很乐于接受学生的提问,并通过回答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表明二者在教学方法上都注重

A. 平等相待

B. 启发引导

C. 辩证思考

D. 逻辑推理

 

希腊人认为神是和自己很相似的,区别仅仅是神更有力量、更长寿、更美丽。这一看法直接源于希腊人(   )

A. 长期的海外贸易    B. 繁荣的商品经济

C. 丰富的人文精神    D. 成熟的民主制度

 

“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A. 泰勒斯

B. 普罗塔哥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真理。下列出自该哲学家的名言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尊重人不应该胜过尊重真理”

C. “认识你自己”

D.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罗素评价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其中朦胧稚嫩时期为(  

A.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B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C17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D.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

 

美国学者伯恩斯指出:“希腊人赞美说,人是宇宙中最了不起的创造物,他们不肯屈从祭司或暴君的指令,甚至拒绝在他们的神祇面前低声下气。”对此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批判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B. 特别强调人的价值、作用

C. 否定神或上帝的存在    D. 认为人应该具有各种美德

 

“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这说的是

A. 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 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 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D. 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 白话文开始兴起

B. 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 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 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 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 楚辞、汉赋、唐诗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宋词、唐诗、楚辞

D. 唐诗、宋词、元曲

 

笔墨当随时代,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笔墨当随时代的传世名作,该作品

A.描绘汴京繁华,歌颂太平盛世

B.追求笔墨情趣,体现文人个性

C.刻画市井风俗特征,体现时代风貌

D.刻画社会百态,鞭挞封建当局

 

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A. 中国文人画

B. 汉代帛画

C. 原始岩画

D. 民间绘画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京戏

 

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 民间文化的发展

C. 画家的性格

D. 统治者的提倡

 

“砲”本是用石头做的进攻武器,所以义符从“石”。火药发明以后,形体改为从“火”的“炮”。这说明汉字演变(  )

A. 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    B. 完善和简化构型体系

C. 适时调整,顺应新变化    D. 汉字的象形功能增强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 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D.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书省负责定审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二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

雅典公

民总数

陪审员、审判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约40万

约4.2万

6000

501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渎神和蛊惑青年

 

 

材料三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该机构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大会大约每隔十天集会一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此。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组成所谓议员团,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议事会的职务。它不仅从事一般审判工作,而且在立法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十人拥有最大的政治权力,战时他们统帅陆海军,掌握一切外交事务。

——臧嵘《历史》

材料四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肯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并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以及规定总统产生的办法;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规定最高法院的组成;各州的相互关系和义务……这部宪法表明,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出既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使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国家。这种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形式后来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

(2)依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

(3)依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材料四中的“既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分别指什么?

如将伯利克里执政时的雅典与当代美国的民主政治相比,就民主的性质、范围和方式而言,有何不同?

 

历史研究性课题小组对“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民”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民主启蒙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问题二:民观

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民”的含义开始发生变化。首次给“民”注入现代意义的是梁启超。1899年,他对“国民”的含义作了解释:“国者,积民而成,含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后来他又指出:“国者,民之国也。”国民应该能“治一国之事”,“享一国之权”,具有“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几方面的基本素质。

——据《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等

问题三:民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农民大量向其他阶层流动和转移,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社会中间层是指几个具有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合称,一部分是中小私营企业主、富裕个体工商户;另一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好社会声望。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评述梁启超的“国民”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流动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懦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到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統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材料二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明初,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并且使孝文化融入时代的内涵。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在此引导下人们的时代意识、社会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人冲破家庭的牢笼和羁綽,站在时代前列,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李翔《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孝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化”在近代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

 

英国作家霍尔金的小说《指环王》长期不为中国观众所了解,好莱坞将《指环王》搬上银幕之后,《指环王》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主要说明

A. 小说的影响力不如电影

B. 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 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 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舞曲《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至今仍焕发着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作者是(

A.猫王    B.柴可夫斯基

C.德彪西      D.勋伯格

 

《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被称为新中国最早的科技发展宏伟蓝图。这一规划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重要科技研究任务共57项和616个中心课题,其中12项重点项目包含有当时世界前沿科技课题、关系我国重工业建设的重大科技问题等。以下新中国的科技成果属于这一规划内容的是

A. 银河一1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B. 导弹和原子弹研制成功

C. 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D.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B. 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C. 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 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这种“新的理论”的内容不包括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一国两制”构想                    D.计划经济模式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B. 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C. 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D.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