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安身的物质所在,同时也是生命出现、成长、成熟的所在,是能够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温柔之乡。

① 即使身处异地、漂泊他乡

② 正是因为有自己的故乡

③ 我们才能够在芸芸众生中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④ 人用情感、智慧与劳动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⑤ 形成了让世代相依的亲情以及相互守望的生存法则

⑥ 人也总是以最美好的想象来怀念自己的故乡

A. ②①③⑤⑥④    B. ②③①⑥⑤④    C. ④⑤①⑥②③    D. ⑤③①⑥②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B. 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整形,女性比例为83%,男性比例为17%,整个行业的年增速则在30%以上。

C.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D. 应该精读的只是浏览,就会瞎子点灯白费蜡,应该浏览的却在精读,就是囫囵吞枣,两种阅读结果都会收效甚微。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次巡展邀请了长三角地区的多家知名企业,各类实用产品济济一堂

B. 苹果新品发布会上,库克讲话仅用了8分钟,简洁明了,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C. 这次篮球赛,我校代表队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赛场上的主动权。

D. 在班委会上,班委们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高三阶段的班级建设献计献策。

 

补写出下列句子横线部分。

(1)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2)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了成为美景,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3)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郡斋即事①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

B. 首句使用比喻手法,“如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突变,暗示内心所受打击、怅怨之深。

C. 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D. 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

E. 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

2.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父椿,避乱往依济南张荣,因家焉。彧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

中统二年,彧与荣孙宏入朝,因言益都李璮反状已露,宜先其未发制之,未报。明年春,璮果反。时诸郡不为兵备,璮即袭据济南。彧弃家从荣,招集散亡。迎诸王哈必赤进兵讨之。秋七月,捕得生口,言城中粮尽势蹙,彧乃昏夜请见王曰:“闻王陛辞时,面受诏曰:‘发兵诛璮耳,毋及无辜。'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王曰:“汝言城破,解阴阳耶?”彧曰:“以人事知之,若待城破言于王,晚矣。”王悟。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彧以功授大都督府参议,改知滨州。

时行营军士多占民田为牧地,纵牛马坏民禾稼桑枣,彧言于中书,遣官分画疆畔,捕其强猾不法者置之法。乃课民种桑,岁余,新桑遍野,人名为太守桑。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

至元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总管。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后以老病归济南,寻擢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三十年二月,以疾卒,年七十六。子迪吉。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四》)

1.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B. 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C. 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D. 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

B.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此处指星相、占卜、相宅等方术。

C. “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

D. “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宋元时行政区划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姜彧幼年即聪明好学,因避乱随父亲移居济南,济南太守张荣对他非常欣赏,征召他担任自己官署的属员。

B. 姜彧政治观察力很敏锐,曾与张荣的孙子张宏一道向朝廷进言益都李璮有谋反的迹象,后来李璮果然谋反。

C. 哈必赤进兵讨伐李璮时,姜彧及时提醒他记住皇帝不要伤及无辜百姓的告诫,使济南百姓避免了一场灾难。

D. 担任滨州知府时,因为督促农民种植桑树,一年多以后新成活的桑树漫山遍野,姜彧被当地人称为“太守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

(2)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鸡鸭名家

“三爷,鸭都丢了!”佃户和长工一向都叫我父亲为“三爷”。“怎么都丢了?”

这一带多河沟港汊,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有好几家养过鸭。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他要养鸭。从来没有养过鸭,这怎么行?他说他帮过人,懂得一点。没有本钱,没有本钱想跟三爷借。父亲觉得让他种了多年草田,应该借给他钱。父亲也托他买了一百只小鸭,由他代养。事发生手,他居然把一趟鸭养得不坏。

前两天倪二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还是一只小船,船上装着一大卷鸭圈,干粮,简单的行李,人在船,鸭在水,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精神好看。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晚上,找一个沙洲歇一歇。

“不要!”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倪二在白莲湖里。三爷赶快去看看吧。一趟鸭子全散了!”

“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各自为政,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小船浮在岸边,竹篙横在船上。倪二呢?坐在一家晒谷场的石辘轴上,手里的瓦块毡帽攥成了一团,额头上破了一块皮。几个人围着他。他好像老了十年。他疲倦了。一清早到现在,现在已经是下午了,他跟鸭子奋斗了半日。他一定还没有吃过饭。他的饭在一个布口袋里——一袋老锅巴。他木然地坐着,一动不动。不时把脑袋抖一抖,倒像受了震动。——他的脖子里有好多道深沟,一方格,一方格的。颜色真红,好像烧焦了似的。老那么坐着,脚恐怕要麻了。他的脚显出一股傻相。

怎么办呢?围着的人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哎,除非陆长庚。”“只有老陆,陆鸭。”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是为鲜货行客人、蛋行客人、陆陈行客人谈生意而设的。区里、县里来了什么大人物,也请在这里歇脚。卖清茶,也代卖纸烟、针线、香烛纸码、鸡蛋糕、芝麻饼、七座散、紫金锭、莱种、草鞋、写契的契纸、小绿颖毛笔、金不换黑墨、何通记纸牌……总而言之,日用所需,应有尽有。这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茶馆里备有一副麻将牌,一副牌九。推牌九时下旁注的比坐下拿牌的多,站在后面呼吆喝六,呐喊助威。船从桥头过,远远地就看到一堆兴奋忘形的人头人手。船过去,还听新高三

得吼叫:“七七八八——不要九!”——“天地遇虎头,越大越封侯!”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有人指给我们看过,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说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瘦瘦小小,神情总是在发愁。他已经多年不养鸭了,现在见到鸭就怕。

“不要你多,十五块洋钱。”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把鸭圈拿好。倪二,赶鸭子进圈,你会的?我把鸭子吆上来,你就赶。鸭子在水里好弄,上了岸,七零八落的不好捉。”

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还是那根篙,他拈在手里就是样儿),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本来平静辽阔的湖面,骤然热闹起来,一湖都是鸭子。不知道为什么,高兴极了,喜欢极了,放开喉咙大叫,“呱呱呱呱呱……”不停地把头没进水里.爪子伸出水面乱划,翻来翻去,像一个一个小疯子。岸上人看到这情形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倪二也抹着鼻涕笑了。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稚稚,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兵法:用兵第一贵“和”。这个“和”字用来形容这些鸭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唱的不知是什么,仿佛鸭子都爱听,听得很入神,真怪!

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一共多少只?”“三百多。”“三百多少?”“三百四十二。”他拣一个高处,四面一望。“你数数。大概不差了。——嗨!你这里头怎么来了一只老鸭?”

“没有,都是当年的。”“是哪家养的老鸭教你裹来了!”倪二分辨。但也没用。他一伸手捞住了。“它屁股一撅,就知道。新鸭子拉稀屎,过了一年的,才硬。鸭肠子搭头的那儿有一个小箍道,老鸭子就长老了。你看看!裹了人家的老鸭还不知道,就知道多了一只!”

倪二只好笑。“我不要你多,只要两只。送不送由你。”

怎么小气,也没法不送他。他已经到鸭圈子提了两只,一手一只,拎了一拎。

“多重?”他问人。“你说多重?”人问他。“六斤四,——这一只,多一两,六斤五。这一趟里顶肥的两只。”“不相信。一两之差也分得出,就凭手拎一拎?”

“不相信?不相信拿秤来称。称得不对,两只鸭算你的;对了,今天晚上上你家喝酒。”

到茶馆里借了秤来,称出来,一点都不错。

“拎都不用拎,凭眼睛,说得出这一趟鸭一个一个多重。不过先得大叫一声。鸭身上有毛,毛蓬松着看不出来,得惊它一惊。一惊,鸭毛就紧了,贴在身上了,这就看得哪只肥,哪只瘦。晚上喝酒了,茶馆里会。不让你费事,鸭杀好。”

“杀的鸭子不好吃。鸭子要吃呛血的,肉才不老。”

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又还有一种对于自己的嘲讽。这是一点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鸭子瘟起来不得了。只要看见一只鸭子摇头,就完了。这不像鸡。鸡瘟还有救,灌一点胡椒、香油,能保住几只。鸭,一个摇头,个个摇头,不大一会,都不动了。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就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倪老二,你不要肉疼,十块钱不白要你的,我给你送到。今天晚了,你把鸭圈起来过一夜。明天一早我来。三爷,十块钱赶一趟鸭,不算顶贵噢?”

他知道这十块钱将由谁来出。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没有!还剩一块!”

一九四七年初,写于上海

(取材于汪曾祺的同名小说)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当地人习惯称陆长庚为“陆鸭”,汪曾祺却以“名家”冠之,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劳动者持有的温情和对劳动技艺的欣赏。

B. 偷偷赶鸭、弄丢后呆坐、不肯承认裹来别人的老鸭、被识破后“只好笑”,这些内容表现了倪二笨拙、狡猾、贪婪的特点。

C. 小说对茶馆中聚集的各色人物和经营的各种物品的介绍,对赌钱的热闹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写出了当地的市井风俗。

D. 小说展现了陆长庚赶鸭时的得意和风采,也写了他身为赶鸭名家却遭遇养鸭失败、混迹茶馆常输光本钱的失意与无奈。

E. 文中说“什么事都轻描淡写”,“轻描淡写”一词体现出人物对任何事都漫不经心的特点。

2.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安排陆长庚出场的。

3.陆长庚是当地“放鸭的第一把手”,从文中看,他高超的技艺有哪些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 “性格即命运”,这是舶来品。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但一个人的性格对于人际环境、事业成败确实拥有不可小觑的强大影响力。

② 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所以真正的人生是一种性格人生。世界上没有无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性格相近的人。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而性格的构成是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能太绝对了,但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相对稳定的那些东西才被称为性格。这“性”字有本性、习性的含义;而这“格”字既有品格也有定格的含义。因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性格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本身,只是性格而已,并不能以此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③ 因为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外在性的特征,所以对人的影响有时比品质的真实更大。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不是品质问题,而是看着你的感觉舒不舒服。更有许多交际是一次性的、短时期的,而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所以,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个人习惯、喜恶等感情的表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即使在长期的人际生活中,性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性格的人际影响力大体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④ 性格的魅力。人的性格的人际魅力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绝不是那种伪装、粉饰、压抑后的“标准”性格。一种真实的不掩饰的只属于你的,而不似他人的性格往往更能获得人际的引力。但这种人虽适合做朋友、当英雄,却很难成为领袖。

⑤ 性格的亲和力。“世俗标准”的性格尽管不具有个人魅力,但对大众具有亲和力。虽然这种人可能没人会成为他的朋友,他也永远不会是英雄,但却适合做领导。因为他会让人们觉得很舒服,至于他心里怎么想,人们倒不过多计较苛求。

⑥ 性格的破坏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处处不合时宜地显示自己,或者挖苦、打击、讽刺他人,无论对人际、对群体都有极大的破坏力,这种人只能是“孤家寡人”。这种人既不可做朋友,也不能当领导,也不会成为好下属。

⑦ 好在性格远非本质,性格也是会改变的。但应该改变的只是那令人不舒服的部分,而没有必要连同那份真实也抛掉,那就失去了自我。

1.下列关于“性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性格在本质上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就像世上本无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B. “性格即命运”是从国外传入的意识,但作者认为性格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

C. 性格既指人的本性,也指人的品质,作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东西,性格的好坏是不能用来判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的。

D. 一个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它的构成是这个人的气质、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态度方式、脾气秉性等特点的综合外在表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因为人的品质的表露需要时间,在短期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

B. 性格对人的影响比品质的真实更大,因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更看重语言方式、态度、处事方式等给人的感觉。

C. “世俗标准”的性格虽然没有个人魅力,却具有大众亲和力。有这种性格的人更适合做领导,而不是英雄。

D. 性格的人际魅力在于与众不同。最有魅力的性格不是伪装、压抑后的“标准”性格,而是真实的有个人特色的性格。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魅力性格、亲和力性格、破坏力性格都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同时也决定了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

B. 无论是初次见而还是在长期交往的人际生活中,性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也就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C.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张扬自我,或者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性格的破坏力的表现。

D. 人不能为他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但改变自己性格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是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

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先立德而后艺

詹福瑞

①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性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②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③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④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⑤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⑥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⑦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请找出文中第②段中所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魔术

芥川龙之介(日本)

米斯拉回过头去,望了一眼靠墙的书架,接着,把手伸向书架,像唤人那样,动了动手指,于是,书架上的书,一册一册地动起来,自动飞到桌子上。而且那飞法,像夏日黄昏中飞来飞去的蝙蝠,展开两侧书皮,在空中翩翩飞舞。我嘴里衔着雪茄,呆呆地看着这副景象。微暗的油灯光里,一本本书任意飞翔,然后井然有序地—一在桌上堆成金字塔形。可是,等到书架上的书一本不留全部飞过来后,先飞来的那一本立即动起来,依次又飞回书架上。

“您变魔术的本领,虽说早有所闻,却实在没料到会这么神奇。您方才说,像我这样的人,要学也能学会,该不是戏言吧?”

“当然能学会。无论谁,不费吹灰之力都能学会。但惟有一点,有私欲的人是学不了的。想学哈桑·甘的魔术,首先要去除一切欲望,您办得到吗?”

“我想能办到。”

“阿婆,阿婆,今晚客人要留宿,请准备一下床铺。”

我师从米斯拉学魔术,已一月有余。也是一个秋雨潇潇的夜晚,在银座某俱乐部的一间屋内,我和五六个朋友,围坐在火炉前,兴致勃勃地随便闲谈。

“听说你近来在学魔术,怎么样?今晚给我们当场变个看看,如何?”

“当然可以。”

说着,我卷起两手的袖口,从炉火里随便捞起一块炽热的炭火,放在手掌上。这点小把戏,或许已经把围在我身边“的朋友吓坏了。他们面面相觑,呆呆地凑到跟前……

而我,反倒愈发镇定自若。慢慢把掌心上的炭火在所有人面前挨个展示一番,接着,猛地抛向拼花地板,炭火激散开来。刹那间,地板上骤然响起一种不同的雨声,盖过了窗外的浙沥声。那是通红的炭火,在离开我的掌心同时,变成无数光彩夺目的金币,雨点似地洒向地板。

“这样下去,不上一个星期,你就足可同岩崎啦,三井啦分庭抗礼,成为百万富翁啦。”我依旧靠在椅子上,悠然地口吐烟圈,开口道:

“哪儿的话。我这手魔术,一旦利欲熏心,就不灵验了。所以,尽管是堆金币,诸位既然看过,我就该马上把它抛回原来的火炉里去。”

“你要把这堆金币还原为煤火,而我们则不愿意。这样争论下去,还用说,永远没个完。依我之见,不妨用这堆金币作个赌本,咱们来玩把纸牌。要是你赢了,这堆金币随你的便。一旦我们赢了,这堆金币就得乖乖儿地归我们。”

我给逼得左右为难,最后只得照朋友的办法,把桌上的金币作为赌本,和他们在牌桌上一争胜负。

但是,不论他们如何拼命,我不仅一次没输,末了反而还赢了一大笔,差不多有这堆金币那么多。于是,方才那位诡计多端的朋友,像疯子一样,气势汹汹地把牌伸到我面前,嚷道:“来吧,抽一张。我拿全部财产做赌注。地产、房产、马匹、汽车,倾其所有,同你赌一把。而你,除了那些金币,还要加上赢的这些,统统都押上!”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如不将魔术借来一用,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想,我迫不及待,暗中使了一下魔术,以决一死战的气势说:

“好吧。你先请。”

“九点。”

“老K!”

我得胜而骄,大叫一声,把抽出的牌,送到脸色发青的对方面前。然而,奇怪的是,牌上的老K像是附了魂,抬起戴冠的头,忽然从牌里探出身子,拿着宝剑,彬彬有礼地咧开嘴,露出疹人的微笑,用一种仿佛耳熟的声音说:

“阿婆,阿婆,客人要走啦,不必准备床铺啦。”

猛然间我清醒过来,环视一下四周,发觉自己依旧与米斯拉相对而坐,他沐浴在煤油灯微暗的光亮之下,脸上露着宛如纸牌上老K一样的微笑。

“要想学我的魔术,首先就要舍弃一切欲望。这点修为,你看来还差着点儿。”

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简要概括“我”变魔术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的题目是“魔术”,这个题目是否合适?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庄子《逍遥游》)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4)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5)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琶行》)

(6)人生得意须尽欢,         。(李白《将进酒》)

(7)         ,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请写出画线句子中能够表明时节的词语。

(2)请赏析“熟悉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艺术手法。

(3)王世贞《艺后卮言》评此词结尾两句云:“此淡语之有情者也。”结合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选自《苏轼文集》卷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合资皆                        宗:敬仰

B.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矍然:惊讶相视的样子

C. 余既耸然                            异:对……感到奇怪

D. 见方山子两骑                        从:跟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开往先用“闻之于他人”的方法,将其真事隐去,寥寥几笔写出了方山子成长的三个阶段。

B. 作者以设置悬念的方法,写方山子遇到作者,感到非常吃惊,在听闻了作者的遭遇以后,表示了同情和安慰。

C. 作者通过“怒马独出,一发得之”这一细节描写,刻画出了方山子的卓然不群、侠气弥胸的形象。

D. 苏轼给方山子立传的目的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本文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4.作者邂逅方山子之后“耸然异之”,请概括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

 

下面是一份求职信的正访问,其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   )

①我叫XXX,毕业于XXX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②四年的寒窗苦读,使我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③听闻贵公司招聘员工,我特呈上求职信。④并附上我设计的几段程度,恳请你们慧眼识英才。⑤我殷切期望能到贵公司就职,更好地发挥我的专长。⑥我相信,我能够胜任这份职业,一定会鼎力做好各项工作。⑦感谢贵公司领导在百忙之中垂阅此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A. ①③④    B. ④⑤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⑦

 

将以下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士的社会牲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成“入仕”。

②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赴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

③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④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⑤按这个特征来办公室,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A. ③②①⑤④    B. ③②①④⑤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③④⑤②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要反映时代要求,能对现实产生针砭之效,以促进社会进步。

B. “知屋漏者在字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C.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未出过远门的她,来到千里之外的乡村的第一天晚上,望着月光,思念如潮,彻夜未眠。

D.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中,觉这样一脸沧桑的面孔,操着夹杂闽南话的英语,却是华人的容颜。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类一直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

B. 在对科学的探求中,不但人类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且不断开创出和谐而优美的境界。

C. 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会体验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D. 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鲁迅的回答是:直面人生。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化研究进入文学领域有点像双刃剑,在给学科带来活力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对文学研究构成某种“威胁”。      文学研究的“文学性”,不少学者已经      所谓“纯文学的焦虑”,也不能说是      。这种“焦虑”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现实问题。

A. 消解        滋养    庸人自扰    B. 消除        滋养    杞人忧天

C. 消解        滋生    杞人忧天    D. 消除        滋生    庸人自扰

 

阅读下面的几句诗文,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邓拓、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巴金

读完以上诗文,你有那些联想和感受,又从中受到那些启发,请联系现实及相关内容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请从下列两个人物传记标题中任选一个,结合关键字词来谈谈你对传主的看法和评价分析。要求观点鲜明中肯,评析言之有理,严谨周密,内容合乎文学评论主流思想的要求,在排比和对偶中至少用一种修辞。不少于50字。

(1)《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下面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正读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毎处不超过10个字。

新的代记,是在记述一个人活泼泼的一生,记述他的思想和言行,记述他与时代的关系。       ,自然应当写出,但他的缺点与特点,因为要传述一个活泼泼而且整个的人,       ,所以若要写       ,我们应当将他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革过程同时书写出来,长处与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死一生,择其要者,尽最写出来,才可以见得真,说得像。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家长多么注重言传身教,启蒙读物如何通俗易懂,违反礼法的现象  ②  难以避免,  ③  对违反家庭法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家庭成员。《郑氏规范》中就规定:对违反礼法者,一是罚拜;二是痛打;三是告官并从家谱中除名,如三年能改的,可再上家谱。一些大家族,也有类似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  ④  在制定了对违反礼法者的严厉处罚的《郑氏规范》中,  ⑤  强调了传统的中庸之道,“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中”。

 

A

尽管

总是

因而

即使

B

不管

总是

所以

即使

C

尽管

还是

所以

尽管

D

不管

还是

因而

尽管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公安部这次旨在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的“利剑”行动,经过广大干警三个月的连续奋战,圆满结束了。

B.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表示,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将于2017年上半年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

C. 公办养老机构要做好为无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等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

D. 玉溪师院附中于2017年4月26日在玉溪师院图书馆举办了第三十八期玉溪市以“勤以敬业,仁而奉献”为主题的“道德讲堂”。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了孕育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学社的成员们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文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②喜欢石头体现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不同流俗的思想和坚若磐石的个性,当然也寄托了他向往晨夕风露,阶柳庭花,餐云卧石的生活。

③在微博等网络舆论大力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表哥”“房叔”等人光鲜外表下掩藏的腐败本质被暴露得具体而微

④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⑤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⑥“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散文全面繁荣,许多评论家摒弃述而不作的陋习,纷纷提出有个人见地和研究价值的观点学说。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④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山间急流和瀑布冲击山崖发出巨大声响来表现蜀道之险的

两句诗歌是: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完毕后,从听众及周围坏境来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水平极高的两句是:                               

(3)李商隐《马嵬(其二)》一诗中点明题旨的两句是:                               

 

古代诗歌鉴赏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吴松:即今吴江市,晚唐诗人陆龟蒙的故乡。②商略:商量、酝酿,准备。③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④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木世,举进士不 第,只好退隐江湖。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上片以景寓情,燕雁随云,数峰清苦,都是词人漂泊清苫生涯的写照。

B. “燕雁无心”,写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因为冬天正是北雁南飞的时节。此句亦暗含对陆龟蒙的思念之情,此处词人以大雁的随云远去暗喻陆龟蒙独自漂泊的情形。

C. 下片追思唐诗人陆龟蒙,发怀古幽情,抒写知音难觅的惆怅寂寞。

D.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两句意思是: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起隐居。第四桥指的是吴江城外的甘泉桥,陆龟蒙曾隐居在此,故词人打算和他定居在甘泉桥边。

E. “今何许”三字,意蕴丰富,是词人对自然、人生、历史,时代所提出的允满哲学反思的反诘。这样的思考使得词人“凭阑怀古”,却不见龟蒙,不见故人,只看到“残柳参差舞”。此句暗含了难觅知音之意,增添了词情的苍凉与悲壮。

2.古人认为这首词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乃“奇绝之笔”,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①而窥宋城,宋华元②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③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而去之。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注:①堙:yīn土堆。②华元:宋国大夫。③柑:qián通“钳”,钳马,即钳住马嘴(以木衔其口)不让它吃草。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B.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7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C.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7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D.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在古文中义为国都,指朝廷,如“去国怀乡”;又指国家、邦国,如“万国来朝”。

B. 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了的通称,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或对别人的尊称。本义侧重指品德方面。

C. 诺,在周秦及汉朝时期人与人之问极其恭敬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可译为是、对等。

D. 军与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师是两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为二千五百人: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一些希图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诸侯国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B. 楚庄王率军队闱困宋国,使宋国城内“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其状之惨足以表明孟子提出的“春秋无义战”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的真实可信。

C. 华元主动向对方告诉城内的惨状,引起对方的疑惑和询问,然后趁机阐释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感化对方,使对方最终也以实情相告,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口才能力。

D. 楚庄王最后带领“引师而去之”,说明他最终抛弃了最大的不义——攻国,才赢得其他诸侯国的尊敬,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2)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狐狸的母爱

【加拿大】汤普森·西顿

这窝狐狸应该完蛋了,叔叔雇来的那个柏迪,正在使劲地挥舞着十字锹和铲子,挖了一个钟头以后,老狐狸维克森还在附近的林子里徘徊,两只猎狗发疯似的朝它猛冲过去。就在这时,柏迪兴奋地叫了起来:“先生,它们在这儿啦!”

那四只毛茸茸的小狐狸,正躲在狐狸洞尽头的角落里,拼命地往后退缩着。

我根本来不及阻止,柏迪就狠狠地一铲子铲了下去,再加上猎狗突然往前一冲,小狐狸一下子就死了三只。第四只,是那只最小的,被我兜住尾巴高高地拎了起来,才没被横冲直撞的猎狗弄死。

小家伙短促地叫了一声,它那可怜的妈妈维克森被它的叫声引了过来。它左右徘徊,离我们很近,要不是有两只猎狗挡在中间——它们好像总是挡在中间的——凑巧给它作了掩护,它早就挨上枪子儿了。

活着的那只小狐狸,被扔进一只口袋,它不幸的哥哥们,又被扔回它们的育儿室里,被柏迪用几铲黄土埋了。

我们回到家不久,就用链条把小狐狸拴在了谷场上。谁也说不出,为什么单单让它活着。可是我们心照不宣地这么做了,无论谁都没有弄死它的念头。

它是个漂亮的小家伙,样子有些像狐狸和羊的混合体。我叫它梯普,只要有人待在附近,它就总是愁眉苦脸、战战兢兢地蜷缩在它的箱子里。

到了夜晚,小家伙会变得非常不安,它悄悄地从箱子里爬出来,使劲拉扯着链条,不时用前爪抓住它,愤愤地啃咬。

但是有一次,它咬着咬着突然停了下来,似乎在倾听什么声音,接着又抬起它那黑黑的小鼻子,用颤抖的声音,急促地叫了一声。

几分钟后,木头堆上出现了一个黑影儿。老狐狸飞快地咬住了小家伙,掉头就往它的来路上拖。可是,拖到链条拉得笔直的时候,小家伙被妈妈的嘴巴狠狠地扯了一下。这时候,有一扇窗户打开了,维克森吓得又逃回木头堆那边去了。

一个钟头以后,小狐狸停止了跑动和叫唤。我借着月光,偷偷往外一瞧,看见了狐狸妈妈的身影。它伸直身子躺在小家伙的旁边,嘴里在啃什么东西——我听到一种铁器的咔嚓声,原来,它在啃那条无情的铁链。而小家伙梯普呢,这时正忙着大吃大喝呢。

看见我出来,老狐狸迅速逃进黑洞洞的林子里去了。

第二天早晨,我发现链条上离小家伙脖子一两米的地方,已经被磨得雪亮了。

后来我走进树林,跑到被破坏的狐狸洞口的时候,又发现了维克森的痕迹。这只可怜的伤心欲绝的狐狸妈妈来过这儿,而且把孩子们浑身污泥的尸体全掘了出来。

地上横躺着三只小狐狸的尸体,身上都被舔得光溜溜的。在新堆好的泥土上,到处都印下了可以说明问题的痕迹——这些痕迹告诉我,它曾经在这些尸体旁边,悲痛地守了很久很久。它像往常一样,把夜间猎捕来的东西,带到这儿来给它们吃。它曾经平躺在它们身旁,徒劳地把天然的饮料喂给它们喝。

现在它一定已经知道,它的这些小宝宝已经死了。

我们的俘虏梯普,现在成了维克森唯一的亲人。

为了保护鸡,我们把猎狗全放了出来。我们把狐狸最喜爱,而猎狗却碰也不会碰的鸡头上了毒药,散放在树林里。

小狐狸被抓的第二天晚上,我听见链条在嚓嚓作响,半个钟头以后,从猎狗那儿传来一阵狂吠声。接着,这种叫声径直朝远处的树林里移去,我一听就知道它们又在追维克森了。它们一直往北,朝铁路的方向奔去,后来渐渐就听不到它们的动静了。第二天早晨,那些猎狗还没回来。

我们不久就查明了原因。原来,狐狸对铁路的情况,早就心里有数了,并且很快就想出了几种利用它的方法。一种方法是被猎狗追赶的时候,趁火车就要开过之前,沿着铁轨跑上一大段路。因为在铁器上留下的气味,总是非常淡的,再加上火车轰隆隆地在上面开过,气味就完全消除了,而且猎狗也常有被火车头碾死的可能。另一种方法更有把握,不过做起来也更困难,那就是在跑得飞快的火车头前面,把猎狗一直带到一座高高的桥上,这样它们就一定会被追上来的火车头碾得稀烂。

昨天晚上,维克森就是巧妙地施展了这种手段。我们在铁路上发现了猎狗兰格血肉模糊的尸体,知道维克森已经报仇雪恨了。

当天夜里,在疲惫不堪的猎狗斯波特还没回家之前,维克森就又来到谷场上,它又弄死了一只鸡给梯普,并且喘着气,伸直了身子躺在梯普身旁,让孩子解渴。

通过这天晚上被弄死的那只母鸡,维克森夜里来我们这儿的事情,又被我叔叔发觉了。

第三天晚上,我叔叔拿着枪,亲自看守了一个钟头。

早晨我们又发现,维克森还是来过小家伙这儿的。到第四天晚上,我发现叔叔又在亲自站岗,因为另一只鸡又被偷走了。

天黑不久,我们听见一声枪响,维克森把带着的东西往地上一扔,撒腿就溜掉了。

维克森已经被人用枪赶跑了三次,难道还会跑来喂它的孩子,救它的孩子吗?

它会来吗?

到了第五天晚上,在小家伙颤声地哀叫了一声之后,木头堆上便出现了一个黑影儿,这回在旁边观察它们的只有我一个人。

它像个影子似的跑来,待了一会儿,又无声无息地走掉了。梯普呢,一口咬住了它扔下的一样食物,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可是,就在它吞咽的时候,一阵剧痛刺透了它的全身,痛得它禁不住失声大叫起来。接着,小家伙又挣扎了一会儿,就躺在地上永远不动了。

维克森的母爱是强烈的。它非常清楚毒药的功力,也懂得毒饵的性能。可是,这次它扔给小家伙吃的是毒饵,结果小梯普死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就很难解释了。

当大地重新铺上皑皑白雪的时候,我们又在林子里做了一次搜捕。雪地告诉我们,维克森已经不再在这个松林里游荡了。我们只知道它离开了此地,到底上哪儿去了,谁也没有发现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14期,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狐狸洞穴被毁,只有小梯普幸存;狐狸妈妈维克森伤心欲绝,设法营救梯普;又诱杀猎狗,报仇雪恨;最后看营救无望,毒杀梯普。

B. 文中对狐狸遭遇的描写,让人对小狐狸梯普和妈妈维克森的命运深表同情。作者十分鲜明地表达了对叔叔和柏迪猎杀狐狸的种种行径的厌恶和斥责。

C. 维克森不小心喂了小狐狸含有巨大毒性的食物,致使小狐狸当场死亡,这给她带来致命打击,所以当大地重新铺上皑皑白雪的时候,我们再也没有看到她。

D. 小说用倒叙的手法交代了狐狸利用铁路诱杀猎狗的过程,然后正面描写当天夜里,在疲惫不堪的猎狗斯波特还没回家之前,维克森又到谷场上弄死一只鸡的场景。

2.作品在描写小狐狸梯普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分析。

3.有人说,西顿动物小说中的动物多带有悲剧英雄的气质,充满生命的尊严。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以及作者的情感取向。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