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知反应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分别需要吸收436 kJ151 kJ的能量,则1 mol HI(g)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吸收的能量为_____kJ

2)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aA+bB→P,反应物浓度和反应速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v(单位mol·L-1·min-1)=k×c(A)x ×c(B)yk称为速率常数,x称为反应物A的级数,y称为反应物B的级数,x+y称为反应的总级数。

对于反应H2(g)+I2(g)→2HI(g),速率表达式:vk×c(H2)×c(I2),则反应总级数为________级。

② H2O2分解成水和氧气的反应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k0.0410 min-1,则过氧化氢分解一半的时间是__________min。(结果保留3有效数字)(已知:一级反应物质浓度c=c0e-ktc0为初始浓度,ln2=0.693

3)将等物质的量的I2H2置于预先抽真空的特制1L密闭容器中,加热到1500 K,起始总压强为416kPa;体系达平衡,总压强为456kPa。体系中存在如下反应关系:

I2(g)⇌2I(g)                Kp1 = 200   ΔH1

I2(g)+ H2(g)⇌2HI(g)       Kp2 ΔH2

HI(g)⇌I(g)+ H(g)        Kp3 ΔH3

H2(g)⇌2H(g)              Kp4 ΔH4

(已知Kp3 Kp4值很小,③、④反应忽略;K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以下计算结果均保留2有效数字)

①ΔH2=_____________。(用含ΔH1ΔH3ΔH4的式子表示)

②1500K平衡体系中I(g)、H2(g)分压分别为______kPa_______kPaKp2=______

 

硫酸锰是重要的微量元素肥料之一,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工业上用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含有少量Fe2O3Al2O3MgOSiO2)通过如下简化流程既可脱除燃煤尾气中的SO2,又能制备硫酸锰晶体,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流程中第一步浸锰脱硫的好处是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写出浸锰过程中软锰矿中的MnO2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通过实验如何判定滤液Ⅰ中已加入足量H2O2  __________;加MnCO3的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使滤液Ⅰ中的相关离子形成沉淀而除去,请写出过滤 中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

4)已知硫酸锰晶体和硫酸镁晶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请写出步骤Ⅰ操作_________、趁热过滤;为了保证产品的纯度,同时又减少产品的损失,应选择下列溶液中的________(填选项字母)进行洗涤,实验效果最佳。

A 乙醇      B 饱和K2SO4溶液       C 蒸馏水      D 乙醇水溶液

5)滤液Ⅱ还可通过加入过量NH4HCO3进行“50℃碳化得到高纯碳酸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50℃碳化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硫化碱法是工业上制备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的方法之一,流程如下:

已知:Na2S2O3在空气中强热会被氧化,Na2S2O3•5H2OM=248g/moL)在35 ℃以上的干燥空气中易失去结晶水,可用作定影剂、还原剂。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硫化碱法制备Na2S2O3•5H2O并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

I.制备Na2S2O3•5H2O

设计如下吸硫装置:

1)写出A瓶中生成Na2S2O3CO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装置ASO2的吸收效果,装置B中试剂可以是______

A 浓硫酸    B 溴水    C FeSO4溶液    D BaCl2溶液

II.测定产品纯度

1Na2S2O3溶液是定量实验中的常用试剂,测定其浓度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准确称取a gKIO3M=214g/moL)固体配成溶液;

第二步:加入过量KIH2SO4溶液,滴加指示剂;

第三步:用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的体积为V mL

cNa2S2O3)=______ mol /L。(列出算式即可)(已知:IO3+5I+6H+3I2+3H2O2S2O32+I2S4O62+2I

2)滴定过程中下列实验操作会造成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 滴定管未用Na2S2O3溶液润洗

B 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

C 锥形瓶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用待取液润洗

D 滴定管尖嘴处滴定前有气泡,达滴定终点时未发现有气泡

Ⅲ.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

已知Na2S2O3溶液与Cl2反应时,1mol Na2S2O3转移8mol电子。甲同学设计如图实验流程:

1)甲同学设计实验流程的目的是证明Na2S2O3溶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应将上述流程中②③所加试剂顺序颠倒,你认为理由是__________

 

常温下在20mL0.1mol·L1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HCl溶液40mL,溶液中含碳元素的各种微粒(CO2因逸出未画出)物质的量分数(纵轴)随溶液pH变化的部分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同一溶液中,H2CO3不能大量共存

B.测定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钠的纯度,若用滴定法,指示剂可选用酚酞

C.pH7时,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 c(Na)>c(Cl)>c()>c(H)=c(OH)

D.已知在25℃时,水解反应的平衡常数即水解常数Kh1 2.0×104,溶液中c()∶c()=11时,溶液的pH10

 

电渗析法处理厨房垃圾发酵液,同时得到乳酸的原理如图所示(图中“HA”表示乳酸分子,乳酸的摩尔质量为90g/moL“A表示乳酸根离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交换膜 I为只允许阳离子透过的阳离子交换膜

B.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

C.电解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可控制阴极室的pH约为68,此时进入浓缩室的OH可忽略不计。设200mL 20g/L乳酸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阴极上产生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6.72L,则该溶液浓度上升为155g/L(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D.浓缩室内溶液经过电解后pH降低

 

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加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位于三个周期,XZ同主族,YZ同周期,X的简单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盐,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二元中强碱,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Y>Z

B.Y3X2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C.Z的最高价氧化物可做干燥剂

D.可以用含XW3的浓溶液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

 

下图是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中固体也可改用MnO2

B.B中需盛装饱和氯化钠溶液

C.氯气通入D中可以得到NaClO,该物质水溶液比HClO稳定

D.上图装置也可作为制取适量NO的简易装置

 

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吸收水果释放的乙烯,可达到水果保鲜的目的

B.汽油、柴油、花生油都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

C.有机物 1mol最多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D.分子式为C15H16O2的同分异构体中不可能含有两个苯环结构

 

Anammox法是一种新型的氨氮去除技术。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为N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NH4+所含电子数为11NA

B.30g N2H2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目为4 NA

C.过程II属于还原反应,过程IV属于氧化反应

D.过程I中反应得到的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物质的量之比为12

 

下列有关化学和传统文化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硫

B.三国时期曹植在《七步诗》中写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中燃,豆在釜中泣。……”,文中涉及的操作原理类似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

C.《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该方法用了焰色反应

D.《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载: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因为绿矾能电离出H+,所以味酸

 

已知反应,在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进行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

浓度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B.该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

C.平衡时

D.若加入后,经反应达到平衡,该时间内反应速率

 

一定温度下,在4个容积均为1 L的恒容容器中分别进行反应(各容器中A都足量)A(s)+B(gC(g)+D(g ΔH ="+100" kJ·mol-1,某时刻测得部分数据如下表:

容器编号

n(B)/mol

n(C)/mol

n(D)/mol

反应时间/min

反应速率

0.06

0.60

0.10

t1

v()=v()

0.12

1.20

0.20

t2

 

0.32

1.0

0

0

 

0.12

0.30

 

 

v()=v()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容器Ⅰ中平均反应速率v(B)=0.04/t1mol·L-1·min-1

B.t2时容器Ⅱ中v()v()

C.容器Ⅲ中反应至平衡时吸热20 kJ

D.容器Ⅳ中c(D)= 0.4 mol·L-1

 

温度为T1时,在三个容积均为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仅发生反应 2NO2(g)2NO(g)O2(g)  ΔH>0。实验测得:υυ(NO2)消耗kc2(NO2)υυ(NO)消耗2υ(O2)消耗kc2(NO)·c(O2)kk为速率常数,受温度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容器编号

物质的起始浓度(mol·L1)

物质的平衡浓度(mol·L1)

 

c(NO2)

c(NO)

c(O2)

c(O2)

0.6

0

0

0.2

0.3

0.5

0.2

 

0

0.5

0.35

 

 

 

 

A.反应达平衡时,容器Ⅰ与容器Ⅱ中的总压强之比为11

B.反应达平衡时,容器Ⅱ中 比容器Ⅰ中的大

C.反应达平衡时,容器Ⅲ中NO的体积分数大于50%

D.当温度改变为T2时,若kk,则T2>T1

 

1 000 K时,已知反应Ni(s)H2O(g)NiO(s)H2(g)的平衡常数K0.0059。当水蒸气和氢气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此反应

A.未达平衡状态,反应逆向进行 B.未达平衡状态,反应正向进行

C.已达平衡状态 D.无法确定

 

已知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在不同的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值分别为:

700

800

830

K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上述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C.如果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内温度升高到,测得此时时,推知此时反应为平衡状态

D.如果平衡浓度符合关系式,判断此时的温度是

 

时,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乙苯,发生反应:

 

经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时间

0

10

20

30

40

乙苯

苯乙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乙苯,则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容器中充入不参与反应的水蒸气作为稀释剂,则乙苯的转化率为

D.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乙苯、苯乙烯和,达到平衡前

 

在温度T1T2时,分别将0.50 mol CH4和1.20 mol NO2充入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CH4(g)+2NO2(g)N2(g)+CO2(g)+2H2O(g),测得n(CH4)随时间变化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0

20

40

50

T1

n(CH4)/mol

0.50

0.35

0.25

0.10

0.10

T2

n(CH4)/mol

0.50

0.30

0.18

……

0.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2时,CH4的平衡转化率为30.0%

B. 该反应的△H>0、T1<T2

C.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T1时向平衡体系中再充入0.30molCH4和0.80mol H2O(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T1时向平衡体系中再充入0.50molCH4和1.20molNO2,与原平衡相比,达新平衡时N2的浓度增大、体积分数减小

 

时,向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发生如下反应:。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

0

20

 

3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内的平均速率为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则反应的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再向平衡体系中同时通入,达到新平衡前

D.相同温度下,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达到平衡时转化率大于

 

催化重整反应为  。现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进行催化重整反应,不同温度下平衡体系中CO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如下表所示:

体积分数

温度

a

a

c

b

 

测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于

B.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C.时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进行催化重整反应,达到平衡时,

D.时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CO进行催化重整反应,此时反应可能正向移动

 

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25

80

230

平衡常数

2

 

 

A.上述生成Ni  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B.时反应Ni  的平衡常数为

C.时,测得某时刻,CO浓度均 ,则此时

D.达到平衡时,测得 3 mol,则的平衡浓度为2 

 

300 m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 Ni(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

温度/℃

25

80

230

平衡常数

5×104

2

1.9×10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生成Ni(CO)4(g)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B.25 ℃时反应Ni(CO)4(g) 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0.5

C.80 ℃时,测得某时刻,Ni(CO)4、CO浓度均0.5 mol/L,则此时v>v

D.80 ℃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 mol,则Ni(CO)4的平衡浓度为2 mol/L

 

己知:CH4(g)+2H2S(g)CS2(g)+4H2(g)。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lmolCH4 和0.2molH2S,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H<O

B. X 点CH4的转化率为20%

C. X点与Y点容器内压强比为55:51

D. 维持Z点温度,向容器中再充入CH4、H2S、CS2、H2 各0.1mol 时v()<v()

 

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H2COONH4s2NH3g+CO2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负对数(﹣lgK)值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H0

B. A点对应状态的平衡常数KA=102.294

C. NH3的体积分数不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D. 30℃时,B点对应状态的υ(正)< υ(逆)

 

CO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甲醇的反应为;CO(g)+2H2(g)CH3OH(g)  △H1。现在容积均为1La、b、c、d、e五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1molCO2molH2的混合气体,控制温度,进行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图(图1:温度分别为300℃ 、500℃的密闭容器中,甲醇的物质的量:图2:温度分别为Tl~T5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均进行到5min时甲醇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H1>0,且K1>K2

B.将容器c中的平衡状态转变到容器d中的平衡状态,可采取的措施有升温或加压

C.300℃时,向平衡后的容器中再充入0.8molCO, 0.6molH2,0.2molCH3OH,平衡正向移动

D.500℃时,向平衡后的容器中再充入1molCH3OH,重新平衡后,H2浓度和百分含量均增大

 

将一定量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加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H2COONH4(s)2NH3(g)+CO2(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负对数(-lgK)值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ΔH>0

B.NH3的体积分数不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C.A点对应状态的平衡常数K(A)=102.294

D.30℃时,B点对应状态的v()<v()

 

温度为T1时,在三个容积均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仅发生反应: 2NO2 2NO+O2(正反应吸热)。实验测得:为速率常数,受温度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达平衡时,容器Ⅰ与容器Ⅱ中的总压强之比为 4∶5

B. 达平衡时,容器Ⅱ中比容器Ⅰ中的大

C. 达平衡时,容器Ⅲ中的体积分数大于50%

D. 当温度改变为时,若,则

 

臭氧是理想的烟气脱硝剂,其脱硝反应为:不同温度下,在三个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相关信息如下表及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容器

容积

1

1

2

反应物起始量

2mol1mol

2mol1mol

2mol1mol

温度

 

 

 

 

 

A.内甲容器中反应的平均速率:

B.

C.平衡时浓度:

D.时,若起始时间向容器甲中充入,则脱硝反应达到平衡前,

 

在不同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已知YZ的起始浓度为0X的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与实验1比较,实验2反应速率加快,原因可能是加入了合适的催化剂或增大体系压强

C.在实验3中,时间段内反应体系总共减少的X的物质的量为

D.,则可说明

 

3 种不同条件下,分别向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A1mol B,发生反应: 2A(g)+B(g)2D(g)H=QkJ/mol。相关条件和数据见下表:  

实验编号     

实验I

实验II

实验III

 反应温度/  

700  

700  

750

 达平衡时间/min 

40  

50  

30

 n(D)平衡/mol  

1.5  

1.5

1

化学平衡常数

K1

K2

K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原理是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

B.实验III达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再向容器中通入1molA 1molD,平衡不移动

C.实验III达平衡后容器内的压强是实验19/10

D.K3>K2>K1

 

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时,将等物质的量的AB充入容积为的密闭容器中,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反应过程A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C.若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AC,平衡不移动

D.时,改变的外界反应条件为升高温度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