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布

 

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夺土地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史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从此出现了中国的原始农业。这个人是

A.黄帝

B.大禹

C.周公

D.神农氏

 

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元代设置的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A.宣慰司

B.门下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

A《浅议商代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得历史影响》

D.《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下列有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影响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商王通过占卜决策一切政治事务,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特点是

A以禅让的方式传承王位

B.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C.王权开始在一姓中世袭

D.国家已成为帝王的私产

 

《礼记·礼运》把禹作为 “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设置官职

B.建立武装

C.禹死启继

D.制定刑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

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健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人文主义思想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二

晚明,……随之而来的是精神文化、道德伦理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理学,由于其弊端日显,而渐渐为士人们攻讦和唾弃。一种崭新的革新运动悄然兴起。从而在晚明泛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解放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

——摘编自高建立《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风习的转变》等

材料三

“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智者学派与中国早期儒者在关于“人”的认识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晚明人文主义思潮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中国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三大思潮形成的原因

 

1977年12月,他们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己青春不再,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步入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这一历史情景的出现得益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文革十年给我国科学技术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在老一辈科学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中国亦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成就。下面属于文革时期科技成就的是①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②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的国家

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④袁隆平“南优2号”杂交水稻选育成功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下图是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这是1984年由人称江南猫王的老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图中有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A.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该文应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孙中山发展实业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不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而是“要四万万人都可以享福,把中国变成一个安乐国家和一个快活世界”。孙中山为此提出的方案是

A.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B.节制资本

C.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D.“联俄、联共”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下列各项,属于谭嗣同所言的是

A.“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B.“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C.“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