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徐光启生平事迹摘要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与耶稣会士利玛窦第一次晤面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南京由耶稣会士罗如望受洗加入天主教,获教名保禄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和《测量法义》 万历三十六年-万历三十八年,整理定稿了《测量法义》,作《勾股义》一书,探讨商高定理;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作物引种、耕作试验,作《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与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仪器,撰写了《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 万历四十年(1612年),向耶稣会教士熊三拔学习西方水利,合译《泰西水法》6卷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实验,先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 天启五年(1625年),增订、批改以前所辑《农书》,经过勤奋钻研,日夜笔耕,终于在天启七年(1627年)完成了《农政全书》的初稿。 崇祯二年(1629年),擢升礼部左侍郎。主持开局修历 崇祯三年(1630年),升任礼部尚书 崇祯四年(1631年),陆续进献历书多卷,即《崇祯历书》 崇祯五年(1632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依据《明史·徐光启》编辑 回答: (1)依据材料概述徐光启生平(不得照抄材料)。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能够编成《农政全书》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庙的历史沿革
——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 回答: 上表为孔庙的历史沿革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一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字字体一览表 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统一文字,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更便于书写。隶书出现后很快流行起来。楷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更趋简化。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一直沿用至今。后来民间又产生了草书、行书等字体,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摘自香港学者林明峰博文《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材料三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2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通过了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1935年,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而颁布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简化字运动夭折。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摘自香港学者林明峰博文《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回答: (1)依据材料归纳汉字演化历程的特点。 (2)分析新中国推行汉字简化政策的原因。
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流露,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道、践道为终极理想。以下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 A.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B.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C.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D.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此书体应该是 A. 行书 B. 草书 C. 楷书 D. 隶书
明清以来,我国民间有许多保护神,如玉皇、如来、姜太公、诸葛亮、关羽、观音、樊梨花、刘金定之类。这些保护神的确立主要来自于戏剧形象。这表明 A. 民间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深受戏剧影响 B. 戏剧演出影响民间价值观的内容 C. 古代和近代的法律不保护下层民众 D. 下层民众价值观与儒家背道而驰
如表所示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A. 技艺先进 B. 实用性强 C. 体系完整 D. 注重实验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 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B.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市场与政府干预相结合调节经济
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 白话文开始兴起 B. 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 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理学 A.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B.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题文)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 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 宋代理学的影响 C. 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 A.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 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柳宗元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虽什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C.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佛教徒强调“内(儒)外(佛)兼修”,认为戒骄杀为仁,戒盗为义。佛教徒如此行为是因为 A. 儒学理论非常成熟、完善 B. 儒学理论与佛教理论精神相同 C. 调和佛学和儒学便于传播 D. 佛教对各种思想采取宽容态度
西汉海昏候墓出土了一块珍贵的“孔子屏风”。屏风上记载,孔子身长七尺九,按照汉代的长度推断孔子身高1.82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约合2.2米。这种现象说明 A. 对史料的运用应谨慎 B. 考古与文献记录可以相互印证 C. 考古比文献记录更可信 D. 《史记》对孔子身高的记录不可信
蔡伦于公元105年研制成“蔡侯纸”,但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才逐步取代竹木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这说明 A. 国家分裂阻碍新技术的推广 B. 魏晋时期文化教育比东汉发达 C. 魏晋时期手工业比东汉发达 D. 当时新技术的推广过程比较长
秦始皇采取的“焚书坑儒”措施受到后世持久而强烈的批判,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在后世基本没有受到批评。后者受到如此“宽容”的主要原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所尊儒术是百家的综合 B. 后世话语权由儒家掌握 C. 没有禁止其他学说流传 D. 没有妨碍其他学说传播
董仲舒认为:“天立王,以为其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的这种主张 A.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 B. 有利于减少君主的暴政 C. 与“君权神授”相矛盾 D. 包含反对依法治国内容
下面是关于战国时期“司南”的一些记载或看法。这些记载或看法说明
A. “司南”不是勺形的 B. “司南”就是勺形的 C. “司南”是指北斗星 D. 战国时已有“司南”
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B.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A. 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这说明荀子 A. 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 B. 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C. 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 D. 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 孔子编写《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 B. “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 C. 《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 D. 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
韩非子指出:“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韩非子上述政治主张利用了人性特点中的 A. 诚实守信 B. 好大喜功 C. 自私自利 D. 趋利避害
孔子强调“仁”,即普遍的爱;又强调“礼”,即遵守周礼的规范。据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儒家学说侧重于 A. 重建社会秩序 B. 改善百姓生活 C. 实现政治平等 D. 消除贫富差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文革”对军队建设的破坏,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方针,实施“军转民”的战略。他认为空军、海军、国防科工委都要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军民合用或是转为民用等方式,“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同时提出打破军民界限,要“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把一些专业技术人才转移到地方的各行各业,以支援地方。此时,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大规模调整改革,除完成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的生产任务外,全力以赴地搞好民品(特指军工厂所生产的民用产品)科研和生产,间接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军民结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为科技人员开辟了新的职业发展方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转民”战略改革的背景,并指出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转民”战略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各种政体的国家都可以兴起,也都可能衰落。但是,至今兴盛不衰的,只有共和政体。至于专制政体,自拿破仑战争结束(1815年)以来,200多年过去,其寿命还没有超过100年的。为什么?因为犯错。无论内政外交,各种政体都会犯错。在共和政体中,权力受到制约,很难一条道走到黑。专制政体缺少权力制约,错而难改,一错再错,难免衰亡。 ——黄钟《帝国崛起病》 阅读材料,自行选取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 ——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并对材料一、二的两种“社会”做简要分析。
|